“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當工匠精神開始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之時,我們也看到了無處不在的工匠和他們背后一直秉承和堅守的承諾。是的,這個時代需要工匠精神,也需要我們去發現這種工匠和他們的“大匠之心”。
據悉,為進一步推動釀酒行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大國工匠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發揮釀造技藝精湛人才在帶動行業技術進步中的領軍作用,加快釀酒行業工藝傳統精髓繼承和創新革新,與世界接軌發展,宜賓學院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開展了首屆“中國釀酒大匠”評選。
“中國釀酒大匠”面向釀酒行業及相關科研院所領域在釀酒領域中做出顯著貢獻、取得重大突破和明顯社會、生態與經濟效益的一線工作者或管理者,從今年起每年評選一次。
大匠之本
每一個行業都有各自的“大國工匠”,而最終體現其魅力和精神的就在其產品之中。
“工匠精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開始,而是要把一連串的工匠精神結合在一起,最終把產品做好。”中國釀酒大師季克良認為,工匠精神要落實在具體事情上,只有有了敬畏感,才能夠把事情做好。
New Balance的最新廣告《致匠心》里有這樣一個畫面,著名音樂人李宗盛和來自New Balance工廠的工匠,兩者交替出現,各自聚精會神地完成手中的作品:吉他和一雙New Balance鞋。
其實,這則廣告傳遞的主題和很多白酒企業的廣告是相通的,盡管產業領域不同,但他們背后所隱含的邏輯是:“專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這樣的畫外音,傳遞給我們的則是一種精神的堅守和信仰,專注與堅持,專心與堅守,專業與堅定,然后就是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永不放棄。
比如白酒行業領軍企業五糧液提出的由“42道防線”衍化提升的18個關鍵過程和76個專檢點的質量管理思想,實行自檢、跟蹤與專檢相結合,切實做到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準進入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準出廠,在確保五糧液產品質量的同時,形成了一套五糧液獨特的安全保證體系,成為五糧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也正如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橋所說的,過去一百年,五糧液在繼承、發揚傳統釀造工藝的同時,不斷探索、創新,堅持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憑借著卓越的品質,成就了中國酒業大王的地位,并引領中國白酒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續寫了“百年世博 百年榮耀”的輝煌。
作為中國釀酒大師,倪永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非常適合我們當下的工業轉型階段,要提升品質,要提高效益,要精準發展,不要像過去那樣盲目的發展,就需要一大批的工匠才能實現。”
大匠之技
什么是大匠之技?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看,就是對所從事的工作做到極致,做到水滴石穿、精益求精。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
這一點,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
釀酒的工匠精神就體現在釀造者對古老技藝的堅守,對釀造技藝還有流程的精益求精。
在青島啤酒,113年專注釀造好啤酒,就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正如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黃克興所說,“工匠精神”對于青島啤酒來說不是回歸,而是堅持和傳承。“一個多世紀以來,青島啤酒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
中國紹興黃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偉也認為,滿足一定消費層次的需求,要在標準、品質方面加強監管,特別是要把工匠精神,即對專業技術的專注和事業的追求、產品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作風,帶到產品中去,把產品做得更好、更精。
應該說,在這些“釀酒大匠”們看來,一瓶好酒的誕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并非水好原料好那么簡單,也不單單取決于后期的勾調和存儲,而是上述因素再加上精湛的工藝品質、釀造者的初心、酒企的文化內涵、歷史沉淀等等,這一切都使得一瓶好酒除了好口感之外,更添了一番悠長韻味與歷史內涵。
就如同在傅建偉眼中,黃酒屬于傳統產品,不意味著它陳舊。黃酒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兩條路:一條路是讓傳統的更經典;另一條路是讓現代的更時尚。
大匠之心
大匠之心在于對白酒工匠精神的領悟和傳承,而落實到具體的企業管理實務中,則需要一種“活學活用”的智慧。
勁牌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吳少勛也說,“要做一個有耐心的企業,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公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吳少勛看來,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企業需要大力培養員工的工匠精神,鼓勵員工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立足本職,做專做精,“培養和樹立各個層面上的工匠典型,讓那些專注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得到應有的肯定和褒獎,讓更多的員工能成為勁牌工匠。”
應該說,酒是一種物質,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等多層面結合的產品。而正因為酒產品的這種特殊屬性,也讓其蘊含了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因素。而建立在產品本質和技能技藝之上的“工匠內核”則是企業家們對“工匠之心”的領悟和探索。
“工匠精神是企業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工匠精神應該是企業家精神的延展,企業家是工匠精神的倡導者,是工匠精神的締造者。只有企業家給工匠們提供這種技藝精神、職業精神的沃土,才能誕生工匠精神。”在上海觀峰智業集團董事長楊永華看來,如果企業家不以品質為追求,只是簡單地追求利益,追求短平快,追求快錢,工匠精神在企業就會失去成長的沃土。
所以,我們認為“大匠之心”的關鍵在于企業家們的戰略眼光以及企業管理層面的“匠心獨運”。
比如,安徽宣酒的工匠精神并非空穴來風,它是從特勞特定位、德魯克管理和泰勒流程等三大管理理論的基礎之上切合宣酒的實際情況而得來的,這也體現了宣酒董事長李健“拿來主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管理智慧。
宣酒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激勵體制,通過關鍵績效指標的考核來激發員工人人爭第一的能量,從而讓每一位員工的辛勤付出都能朝著組織既定的方向前行——這就是宣酒的“搭梯子”激勵機制,企業搭建好梯子,員工踩著梯子來實現各自的“工匠之星”和“工匠王”的愿望。
而安徽的迎駕集團也用管理制度保證了工匠精神在企業內部的傳承。據悉,迎駕集團非常注重培養工匠,在師傅帶徒弟、傳幫帶方面延續下來,每年進行生產比武,員工們日常的獻計獻策、自發性的小改小革也成了企業管理中的常態化機制。
是的,酒作為我國的傳統工藝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中華文化自豪感的重要體現。正如季克良說的那樣,“對它的傳承更有一種歷史責任在里面。這就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工匠,培養出有工匠精神的人,這樣,我們的行業才能越來越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