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工匠精神”,其后“工匠精神”迅速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并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那么,“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
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國家標準委員會主任紀正昆提到,“工匠精神”是嚴謹專注、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用精氣神創品牌,升品質、求發展。而精氣神的缺失造成當下重數量輕質量、顧眼前忽長遠、施粗放妄需求的現狀,令人擔憂。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求對產品品質的把控,要求真材實料、精工細作和科學管理缺一不可。
“工匠精神”并不神秘,說穿了,就是“持正守度”四個字,只有從工作精神、勞動態度、質量意識、服務觀念和道德素養上兼具“工匠精神”,那么在中國在經濟下行期的供給側改革難題,以及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量”到“質”的飛躍,還會遙不可及嗎?
用“工匠精神”打造“行業操守”
可以說,中國白酒本身不缺“工匠精神”,只是“工匠精神”在過去一直被摒棄,在追求經濟效益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曾是一塊絆腳石。如今,當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白酒意識到了產業發展的本源,需要激發中國白酒回歸本質,為此白酒業需要重新倡導“工匠精神”,亮劍正當時。
目前在國家提倡“互聯網+”戰略的大背景下,身處大變中的白酒業來說,變革就意味著撬動既有行業格局的機會。故此“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它應該存在每一個釀酒人的身上、心中。長久以來,市場化需求導致不少生產企業缺乏對精品的堅持和堅守,我們的企業漸漸忘卻了“工匠精神”,同時這種忘卻也讓創新變得艱難,因此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白酒企業生存、發展和創變的必經之路。
“工匠精神”,在德國被稱為“勞動精神”,在美國被稱為“職業精神”,在日本被稱為“匠人精神”,在韓國被稱為“達人精神”。為什么在世界上許多發達的國家卻存在無數私人的小作坊,甚至英國女王穿衣服也要去找一家小作坊訂做,因為他們具有“工匠精神”。在目前中國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化大潮中,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導致各門類產品需求激增,所以相同作業時間內“量”與“質”勢必會有所取舍。誰都知道“慢工出細活”,但“慢工”無法供給市場需求,只能追求在保障基本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大批量生產,這也就是為什么白酒業產能過剩、為什么現在業內倡導“去庫存化”的因由所在。
為此,當白酒產業冷靜下來的時候,重提“工匠精神”只不過是重拾過去已經被逐漸淡忘的基本“行業操守”,也就是不忘初心。
酒業呼喚“工匠精神”
過去人們對“工匠”的認識僅是手工勞動者,他們因生計所持有的勞動方式叫做技能。但如今,我們已經普遍認為能夠秉持傳統手工制造的都是一種技藝,并不僅是技能,這種意識流的轉變讓我們對“工匠”以及“工匠精神”有了思維意識上的轉變。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中國白酒業召喚“工匠精神”知易行難!首先是目前的生活理念阻礙“工匠精神”的回歸;其次,金錢至上的社會氛圍,追求暴富的急切心態,也會抵制“工匠精神”;最后,個人、企業、社會的浮躁,讓追求極致化的“工匠精神”成為很難跨越的鴻溝!
中國白酒行業呼喚“工匠精神”,就必須在企業內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企業內部營造讓“工匠精神”生存的優良環境,排除社會干擾,不折不扣的忠于“工匠精神”,在每個部門精耕細作,進行創造、創新,秉承“匠心”去做產品,培育適合“工匠精神”成長的沃土,當花綻放,蝴蝶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