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白酒行業推進供給側改革以來,盤活存量與擴大增量并重、創新改造與轉型發展并舉、品牌提升與基地建設同步,加快推進白酒企業信息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推動白酒產業與大數據、中醫藥大健康、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和發展質量效益等,一直是行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演講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一次當做改革主題被提出。在“供給側改革”方針的指導下,兩年多的時間,構建白酒產業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整合發展、開放發展、集群發展新格局,也是白酒行業發展的真實寫照。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未來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白酒“供給側改革”是老生常談?還是行業新一輪發展的“風向標”?
消費升級下,白酒供給側改革仍緊迫
2016年,中酒酒業觸底反彈,“供給側改革”倒逼酒業匠心回歸,品質和服務促產業升級。2018年,酒業形勢延續向好,“供給側改革”任務仍然緊迫?
從外部看,國家經濟新常態,增速換檔提速,傳統的釀造模式、消費模式以及渠道銷售體系,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品類本質決定了白酒最匹配的消費升級,新一輪消費升級很重要的特點是非生活必需品在增加,生活必需品的增長慢于非必需品。”海納機構總經理、茅臺醬香酒營銷顧問團秘書長呂咸遜分析認為,消費升級需要從品質升級、產品升級、品牌升級、服務升級四個層面去理解。“供給側改革”,通過對供給端的轉型、創新和改革,實現與市場“面對面”,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轉型,可謂切中行業痛點。
從內部看,長達十年的酒業“黃金期”高歌猛進,導致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失衡。同時,隨著消費迭代升級,酒業同質化泛濫,產品無法滿足新崛起的城市新富階層和年輕消費群體對個性品質的需求。
自供給側改革提出后,以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等名優白酒憑借品牌、資源、市場的優勢,以及在供給側改革等諸多舉措,正在引領這一復蘇進程。
數年的調整,白酒企業在品牌、品質等方面的同質化,以及對渠道和廣告影響的爭奪,這將進一步加劇行業擠壓式增長的強度。而市場洗牌的倒逼、企業生存發展的愿望,使得優化結構、轉型發展依舊是白酒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顯然,一段時期內,供給側改革依舊是行業年度工作主題。
質量+效率,白酒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指出,酒業的未來有三個主要特征:第一是美好生活時代,第二是高度國際化時代,第三是理性消費時代。
目前,中國經濟正由過去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主要矛盾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2018年,中國白酒該怎么何走?供給側改革如何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