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川酒集團的實踐,為傳統原酒產業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行的升級路徑:通過數字化技術解決穩定性與定制化難題,通過標準化體系提升品質基準,通過技術團隊賦能創新迭代。從單一競爭到生態共贏,一場“芯”革命正在酒業發生。
未來的原酒采購,可能不再需要品酒師反復斟酌、多輪嘗評。客戶只需提出香型、年份、預算等需求,一套智能系統便能即刻生成最優酒體方案——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川酒集團正通過“中國白酒芯片”與“原酒線上夢工廠”所推動的產業現實。
9月9日,以“聚勢創‘芯’·聚創共贏”為主題的2025川酒集團原酒產業發展大會在成都舉行。
這場大會不僅展示了一套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原酒平臺體系,更向外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白酒行業正經歷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系統性重構。
數字化破局:從“舌尖藝術”到“屏幕科學”
原酒,一直被視作白酒產業的“根”與“魂”。但隨著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許多原酒企業因缺乏品牌溢價能力和市場運營能力陷入困境——“有產能,無溢價”成為共性痛點。
川酒集團自成立起就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通過創建川酒原酒產業發展聯盟整合260多家企業、5萬口窖池、60萬噸年產能與100萬噸儲能,建立起覆蓋十二大香型、上萬款白酒樣本的DNA數據庫,并以此為基礎,打造出“中國白酒芯片”這一數字化酒體設計系統。
“中國白酒芯片”在實際應用中直擊三大行業痛點。
穩定性:數字化配比杜絕因人為感官差異導致的品質波動,確保每批酒體風味一致。
定制化:客戶可像“點菜”一樣選擇風味偏好,系統自動生成適配方案,響應效率大幅提升。
可溯源:每批原酒擁有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證”,生產流程與風味數據全程可追溯。
品質為基:技術賦能下的標準化革命
科技手段若不能服務于品質提升,便只是空中樓閣。川酒集團深諳此理,2017年至今,已構建起一整套從源頭到終端的原酒品質提升體系。集團先后發布10項地方、團體及企業標準,發表論文50余篇,申請專利60余項,持續推進原酒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與綠色化。
而在此次大會上,川酒集團計劃與四川移動等合作伙伴共同出資30億元,打造“中國原酒夢工廠”,借助“移動生態云”的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將目前線下“中國原酒夢工廠”升級為“線上+線下”一體化夢工廠。
川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勇透露,川酒集團未來將重點實施“五大”行動,囊括“中國原酒夢工廠”升級固本行動、“中央酒庫”提質行動、“原酒銷售”拓展行動、“統一標準”協同行動、“川酒原酒”品牌壯大行動。這些舉措均指向同一目標:通過智能化管理與標準化運營,提升原酒附加值與市場響應速度。
正如川酒集團總經理、總工程師楊官榮所言:“我們不做原酒搬運工,而是原酒升級者。”
智囊團護航:院士領銜的技術賦能體系
技術創新的背后,是川酒集團組建的一支高水平科研團隊。集團成立聚合6名院士、50余位行業大師及百余位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川酒研究院,持續推動原酒產業科技創新。
“讓每一口窖池、每一個環節‘開口說話’”,川酒集團原酒公司董事長代集在大會上強調,通過院士、大師和科研力量,為聯盟酒企提供定向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支持,推動釀造微生物菌種培育改良、發酵工藝優化、勾調技術服務、產品迭代開發以及智能釀造設備推廣服務,全面提升原酒生產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助力聯盟酒企高質量發展。
這支“院士+大師+專才”的三級人才架構,成為川酒集團從傳統酒企向科技型酒企轉型的核心支撐,也為川酒原酒的品質提升提供了持續智力支持。
卡位新賽程:數字化如何引領產業未來
當前,白酒行業正面臨深刻的結構性變革。一方面,數字化浪潮已席卷從消費前端到產業后端的全鏈路。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白酒B2B電商市場規模將突破1.2萬億元,線上滲透率達28%,較2020年翻倍增長。
另一方面,行業競爭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中國酒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規上白酒企業數量縮減至887家,產量同比下降5.8%,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據代集介紹,未來還將建立原酒分級分類動態管理機制,定期發布“川酒原酒價格指數”,打造“釀酒專用糧基地”,構建“四川原酒優質產區”特色標識,進一步強化產業聚合優勢。
川酒集團的實踐,為傳統原酒產業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行的升級路徑:通過數字化技術解決穩定性與定制化難題,通過標準化體系提升品質基準,通過技術團隊賦能創新迭代。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的歷史節點,川酒集團正以數智技術彎道超車,推動川酒原酒實現品質、品牌與市場價值的同步提升。這也為中國白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轉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