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型作為白酒行業四大香型之一,受到茅臺帶來的邊際效益的影響而得到整個行業的充分關注,諫策咨詢將分別從行業現狀及趨勢預判兩個層面來解讀整個醬香板塊趨勢。
一、 行業現狀
1、 三項提升,品牌亂象;
2016年,貴州白酒產業主要指標(產量、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總額)穩定增長。從全省情況看,全國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累計產量49萬千升(折65度,商品量),同比增長10.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5.8億元,同比增長21.1%;實現利潤總額263.4億元,同比增長11.2%。茅臺集團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1億元,同比增長21%,占全省白酒產業的77.2%;利潤總額達251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全省的95.2%。除茅臺之外的其他白酒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4.8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全省白酒產業的22.8%;實現利潤12.4億元,同比增長9.5%,占全省4.8%
醬香型白酒企業依靠茅臺價格的上行帶來的價格空間和溢價能力,相對來說市場競爭意識與濃香型白酒企業比較較弱(比如安徽已經出現四個銷售額過15億的上市公司),除個別品牌(習酒、金沙回沙、國臺)已經突出重圍,建立品牌知名度和樣板市場外,其余企業基本是生產導向型企業,以裸價開發產品方式,不停的通過包裝和名稱的更換來進入市場,讓消費者實際在購買環節出現了品牌認知不清楚,很多企業依然停留在“醬香是個寶,跟著茅臺走”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上,品牌特別混亂。
2、 產區概念,深入人心;
在中國醬香版圖中,消費者認知基本上主要呈現三種現象,一種是貴州的(比如金沙回沙、習酒、珍酒、貴州醇、青酒等),一種是茅臺鎮的(茅臺、國臺、小糊涂仙、老土人家等),一種是其他區域(四川郎酒、山東云門春、湖南武陵酒、福建福矛、廣西丹泉等),除四川郎酒外,其他企業在醬香上銷售規模更多是被當成禮品饋贈,在其實際銷售額上占比較少。因此消費者對于醬香產區的概念就如同葡萄酒法國波爾多產區內在細分各種子產區(格拉夫、龐美洛區、美道區)一樣,首先會認為醬酒是貴州產區,其次會根據不同情況倆進行相應的分類,但每次分類都或多或少與茅臺酒掛鉤,比如珍酒傳播的“前身于1975年的貴州茅臺酒易地試驗廠”、金沙回沙傳播的是貴州除茅臺酒外的第一個大曲醬香型白酒,早在60年代被譽為貴州“二茅臺”、國臺傳播的是“茅臺鎮7.5平方公里核心產區”等。
3、重視香型,忽視品類
所有的企業太過度重視香型戰略,在傳播中緊緊跟隨茅臺工藝(重陽下沙,歷經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及勾兌窖藏等),反而在消費者認知過程中很難找到差異化,不像其他香型白酒,在突出香型的過程中更多在做細分,有突出口感-綿柔的,有突出香味-淡雅的/窖香的,有突出場景消費-分享紅包,有突出文化品類-京味白酒等。
4、一家獨大,五強爭二
茅臺從銷售單價、銷售收入、營業利潤、上繳稅金等多個關鍵指標均遙遙領先于其他白酒企業,同時在醬香品類中更是一家獨大。
郎酒紅花郎、國臺、金沙回沙、習酒、茅臺系列酒是目前在市場層面聲音較大的五個品牌,國臺發布了“國臺股權激勵計劃”、習酒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25.66億元(其中醬香型大單品習酒窖藏1988完成銷售額10億元,并且提出要做大眾醬香消費引領者,十三五期末進入中國白酒前十強,成為中國醬香第二。)、郎酒提出了“《統籌醬香大戰略 聚焦發展紅花郎》(做出了老郎酒并入紅花朗事業部的方式,整合后事業部人員1500人)、金沙回沙醬香型白酒2016年實現19.2億(實施“封壇酒+互聯網+新酒商+個性化定制”戰略推動全國化進程),茅臺系列提出百億戰略,加快經銷商布局與渠道下沉。
5、外來布局,其他跟隨
外來大鱷紛紛加碼醬香領域,比如洋河并購貴州貴酒、勁酒收購貴州臺軒酒業、仰韶與茅合酒業合作推出“陶醬坊”品牌。
本土品牌如貴州醇、青酒、懷酒、安酒、小糊涂仙等企業只是采取跟隨茅臺價格策略,在品牌定位和市場運作中相對處于迷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