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葡萄酒行業處于深度調整。產品、渠道、消費、模式都在重構。舊的平衡已經打破,而新的平衡尚未建立。4年時間堆積的泡沫基本破裂,但行業還沒見底。企業經過分化、淘汰、重組、并購,行業大格局還沒有成型。
近期中國酒業協會統計50家大中型國產葡萄酒生產企業發現,企業的利潤下滑近4成。1-9月份進口葡萄酒的報關總金額同比下滑6.35%。
筆者在行業行走時候,常常和業界朋友探討行業走勢。樂觀者認為利空出盡,明年底行業反彈,而悲觀者認為2018年才能復蘇。
“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最好的年代。”筆者嘗試歸納行業人士的觀點,發現可以用喜憂參半來描繪新一年前景。
喜的是行業的政策環境有所改觀。今年國慶招待晚宴和APEC國宴,習近平主席高舉葡萄酒杯給“冬天”中的葡萄酒從業者極大鼓舞。這釋放出的信號是葡萄酒在某種場合是可以喝的,高層的示范作用將在一段時間里逐級傳遞,為葡萄酒創造出新的消費人群。有朋友甚至認為這次舉杯起碼讓葡萄酒行業提前一年走出陰霾。
從跨酒種競爭來看,葡萄酒面臨的擠壓式增長的機遇。部分中高端名優白酒的價格倒掛,給葡萄酒提供了機遇。名酒經銷商為了穩定自己的現金流,保住自己的團隊,必須尋找可以動銷的酒種,特別是大商,他們會加大葡萄酒領域的下注。
這一點在多個地區,多個超商,大商身上已經非常明顯。
比如浙江商源加大對樓蘭品牌的投入力度。山東新寶真豐富新的葡萄酒產品線,完善性價比產品占比,對新世界葡萄酒的重新定位。寧夏懿豐從名白酒代理到直接收購酒莊,從貿易商向進口葡萄酒品牌運營商轉型......
憂的是,企業零散的創新雖然在個別案例上取得成功,比如打造爆款產品,起泡酒熱銷,特種規格產品熱銷,利用圈層和自媒體的營銷嘗試,但是這些案例能否大范圍復制、小成功案例能否放大還有待考驗。
行業龍頭企業能否實現自我變革?目前除了張裕找到了突破口,推出戰略大單品,將資源集中到具體產品,具體客戶和具體關鍵市場,有的龍頭企業相對還比較迷茫,甚至還沒有止住下墜的趨勢。被互聯網行業看重的用戶思維、粉絲思維能否長期深入葡萄酒企業決策者的習慣,而不僅僅是應急式的應對。
筆者認為,這種喜與憂拷問著每一個經營者,并將伴隨著即將到來的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