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貴州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嫻熟的釀酒工藝以及歷史悠久的酒文化,在白酒領域廣為人知,以茅臺、習酒等為代表的貴州白酒品牌更是享譽全球。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貴州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銷售收入增長40.4%,規模以上酒制造業利潤總額422億元。同時,2017年茅臺集團實現產值592億元,占全省白酒產業的65.6%。
事實上,貴州白酒品牌并非只有茅臺,如何從茅臺的一枝獨秀到醬香酒企業的百花齊放,打造出讓普通消費者能叫出第二個貴州白酒品牌,這成為地方酒業思考的重要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實現全國行業1/3利潤
白酒產業作為貴州省的傳統支柱產業及特色優勢產業,在貴州省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1月~7月,貴州白酒產業各項經濟指標穩定增長,全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產量為21.72萬千升,同比增長7.1%;完成產值560億元,增加值516億元,同比增長14.8%,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22.4%。
與此同時,貴州也在進一步加大對白酒產業的支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有力推動了白酒產業基地、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比如,2016年以來,貴州每年安排20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白酒工業園區等項目建設,并對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的白酒企業,均給予100萬元~1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目前,貴州白酒企業共有茅臺、金沙、國臺、珍酒等14件中國馳名商標,其中,茅臺、董酒、鴨溪、賴永初獲“中華老字號”;茅臺已成為“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習酒、國臺、董酒的品牌價值也分別達260.75億元、102.55億元和53.37億元,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數據顯示,2017年,貴州省白酒產業實現利潤總額420.3億元,產量約占全國白酒總產量的3.8%,銷售收入約占全國銷售總收入的12%,利潤約占全國白酒企業利潤的33%。也就是說,貴州以占全國白酒總產量3.8%的產量,實現了全國白酒行業1/3的利潤。
貴州白酒仍是“一家獨秀”
目前貴州省有大大小小的釀酒企業近5000家,其中,獲得生產許可的有649家。2017年,貴州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為156家,完成產值902.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420余億元,位列全國第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僅茅臺集團一家企業就實現產值592億元,占全省白酒產業總產值的65.6%。
業內人士指出,多年來茅臺作為醬香型白酒行業領軍者在黔酒市場“一枝獨秀”,其銷售收入占細分醬香型白酒市場總收入的80%,黔酒其他酒企存在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無法形成川酒板塊“群雄崛起”的景象。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表示,貴州白酒產業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品牌建設不充分、產業關聯度低等問題較為突出。“貴州白酒產業呈現出茅臺一枝獨秀、其他品牌發展相對緩慢的狀態,尚未形成龍頭引領、品牌依次發展的格局。”宋書玉說。
醬濃并舉、兼有其他
作為白酒大省,貴州省除坐擁茅臺這棵“大樹”外,如何讓中小酒企實現抱團發展,成為貴州省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劉衛民認為,貴州白酒要想實現百花齊放,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做好品牌營銷,二是借助資本的力量。“白酒消費是一種文化體驗,對于中小型白酒企業來說,應借助茅臺這樣的知名品牌,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劉衛民表示。
宋書玉則建議,貴州白酒產業未來應當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培育世界著名產區,同時應引導貴州中小白酒企業發展“特色模式”,推動白酒產業轉型升級,最終形成以白酒產業為龍頭引領,農業種植、文化、旅游、康養、物流等大數據關聯產業聯動的立體化產業發展模式。
事實上,在全力發展以茅臺酒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的同時,貴州還提出了“醬濃并舉、兼有其他”的方針,并培育了一批白酒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醬香型、董香型(兼香型)、濃香型及其他香型白酒共存、高中低檔產品并舉和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白酒產業發展格局。例如,在今年酒博會期間,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貴州花酒”品牌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與此同時,貴州也在竭力打造名酒產區的國際品牌,通過建設世界一流產區、特色產業集群以及中國白酒酒坊的創新模式,助力貴州產區品牌、企業品牌等實現多方面、立體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