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酒醬酒美學的研究對象是釀造藝術,是一種在水火淬煉之中誕生和發展的藝術。
胡 峰
胡峰,男,漢族,1970年7月出生,貴州赤水市人,1992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政工師,高級工程師。任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習酒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總工程師。
回顧在習酒25年的職業生涯,最令胡峰激動的,是2010年“窖藏1988”首發上市的那一刻。這一單品以1988年以來各年的老酒為基礎,設計出品質卓越、風味獨特的酒體,把習酒推上了新時代的高端白酒行列。
短短數年,“窖藏1988”便成為國內最暢銷的高端白酒單品之一,在習酒內部,其銷售額也占據了總收入來源的三分之一強。說這款酒承載著4000多名習酒人的光榮與夢想,亦不為過。
胡峰是習酒公司的總工程師,作為技術的帶頭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對品質的追尋過程中,是多少人一絲不茍、甘于寂寞的堅持。
現代技術讓人們得以進入酒的微觀世界,從而對酒的品質也就更加苛求,不但要有卓越的口感、渾厚的文化,而且要把對健康的關懷放到突出位置。多元交織、對立統一的全新評價視角,不斷完善著習酒的品質倫理體系。
不離不棄
從習酒公司所在的二郎灘黃金坪順流而下,不到100公里就到了下游的赤水縣,那就胡峰的家鄉。
赤水河是中國的美酒河,生于斯長于斯的胡峰,對酒不但有地域文化滋養出來的興趣,還有酒鄉兒女與生俱來的敏感。大學期間,他的專業就是食品工程,專注于釀酒發酵的微生物技術。1992年畢業,順理成章地進入了習酒廠,成為一名普通的技術人員。
“那時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水平,普遍在100多元,我在習酒第一個月就有225元。此外,習酒還一次性地給新招的大學生3000元的安家費,在那個年代,這對于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可想象的數字。”胡峰說,“同時習酒還修建了大學生公寓,給我們最好的生活條件。”
優厚的物質待遇背后,是習酒“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企業傳統,而這才是胡峰選擇習酒的最根本原因。“作為當地人,我對這家企業太了解了。”那時習酒廠的廠長是人稱“美酒王子”的陳星國,他的魅力與魄力,早已讓習酒的傳奇與夢想輻射到全國各地。
似乎“生不逢時”,進廠不久,1994年中國就迎來了酒類市場的一個持續數年的蕭條期,即便傳統名酒企業也未能幸免地陷入了經營困境。“我進來時是一個高峰期,然后整個市場從峰頂跌入谷底,好幾年才慢慢復蘇,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初期完整經歷了這個過程。”胡峰說,“最低迷的時候,酒廠一度陷入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和我一起進廠的幾百個大中專學生,相當一部分人都通過各種渠道自謀生路了。我也很迷茫,但經過和家里人商量,還是決定留下來堅守。”
總結留下來的理由,胡峰說,一是愛自己的專業,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應該堅持下去,二是愛習酒,對這里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有無法割舍的感情,三是了解習酒,所以對它的未來始終抱持強烈的信心。
后來的形勢證明,胡峰沒有辜負習酒,習酒也沒有辜負胡峰。1998年,習酒回歸茅臺集團大家庭,生產和經營很快復蘇,在隨后的時間里收入不斷增長,數億、數十億,習酒快速恢復元氣,并成為了更加耀眼的行業明星。
天人合一
經歷了60多年的時代風云,今天的習酒仍然像一個少年,在意氣風發地生長。正是像胡峰這樣的一代代大師巨匠們,在不斷地賦予它新的生命力。
從技術上說,美酒的品質生命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十分傳統的,另一部分則是極其現代的。
傳統部分貫穿著中國人的整體主義認識論,是一種和諧指向,憑借口感對白酒的質量進行定性,這無疑是好酒的根本所在。
判斷酒的口感,對經驗依賴殊深。習酒公司總經理鐘方達說“愛酒而不酗酒”,強調雅致、適度的飲酒觀,在胡峰這位“技術派”看來,這還是保持感官靈敏度的一種必要的節制。“讀書的時候我是個‘三好學生’,不抽煙、不飲酒,而工作之后必須學會嘗酒,能夠敏捷地分辨出酒在口感上細微的差別,所以我就在老師傅的幫助下,不斷練習,慢慢掌握了這種技能,但在平時我們也要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味蕾,不能過度飲用以至于讓它變得麻木。”
同時,習酒還要求品酒師、勾調師們在工作時排除一切其它氣味的干擾。“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小姑娘,從事嘗品和勾調的,上班期間不允許化妝,因為化妝品會有一些香氣;另外她們平時的飲食還要禁忌辛辣,避免對味蕾的過度刺激。”
這些工匠們一聞一試,對酒的質量就有了一個八九不離十的判斷,從文化史的角度看,這個過程是經驗的,也是哲學的。
正如酒在人文意義上有“通神”的作用一般,長期浸淫于“天人合一”的匠作過程的人們,也會不斷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美麗的、形而上的秩序。
而現代部分,則是技術主義的,是用現代的知識和方法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入科學參數對釀造、勾調過程實行定量化、標準化。
“我們運用感官,可以判別酒的色香味,從而鑒定其相對優劣,但是酒的理化指標、食品安全指標,就必須依賴現代的分析技術才能檢測出來。”胡峰說,“某種程度上說技術是對感官的一個補充,比如我們知道一些酒喝起來香不正,有點餿,我們叫鹽菜味,這就對應著某些指標缺陷,感官可以發現這些缺陷,但唯有技術才能糾正它。”
數十年孜孜求索,習酒人已經建立了一個生產標準化體系,這個體系由5個部分構成。
第一,選擇最好的原料,必須是本地的符合使用標準的糯小紅粱,它的淀粉含量高,適合發酵。
第二,采用純小麥,在端午后高溫制曲,而且用曲量大,用曲量和投糧量達到一比一的比例。
第三,堅守傳統工藝,醬香習酒有30道工序、165個工藝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要求和工藝參數。
第四,按年份儲酒,不賣新酒。
第五,精心勾調,以酒勾酒,自然天成,不添加如何外來的香料物質。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盡管這五個部分都是技術層面的原則要求,但其中的每一點,都體現著一種價值取向——誠意正心,敬天法祖,這一生產態度所推開的,正是一扇通往匠人之德和社會倫理的大門。
傳統方法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就是“天人合一”,這是傳統產業發展的正途——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不斷角力,也不斷尋求協作,最后達致某種平衡。認識與實踐都在這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正如酒在人文意義上有“通神”的作用一般,長期浸淫于“天人合一”的匠作過程的人們,也會不斷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美麗的、形而上的秩序。
對習酒人而言,這一內在的秩序,就是習酒的品質倫理和“醬酒美學”。這是釀酒過程中的“副產品”,但這一副產品無比寶貴,因為它解決的是“工作有什么意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