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的葡萄酒----從古典時期到地理大發現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變史
(第十二章)
第五幕 基督教——中世紀歐洲的靈魂 (二)
自各蠻族開始接受基督化開始,西歐諸王國的王公貴族對于教士采取的是尊敬的態度。他們中許多人不僅受洗成為基督徒,而且嚴格按照教義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嘗試接受教會的一切,包括葡萄酒,并開始愛上這種飲料。大量的金錢、土地被捐贈給教堂與修道院,土地又被教士租賃給貧困的農民種植釀酒葡萄,位于今天勃艮第的波恩地區的葡萄園就是在公元630年拜當時的勃艮第公爵所賜。在葡萄收獲的季節,教士會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造,他們釀造的葡萄酒一部分用于做圣事,一部分供飲用,其中最重要的圣事即為圣餐禮,整個儀式是一個教士們致力于將面包和葡萄酒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并讓前來參與的普通信徒接受基督的圣體的過程(1215年,歐洲中世紀實力最為強大的教皇英諾森三世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宗教會議,正式規定所有天主教徒每年至少參與一次圣餐禮)。到了后來,許多教士或修道院院長都出自王公貴族,經濟實力雄厚的家族會給成為神職人員的家族子弟所在教堂或修道院捐獻更多的土地,附帶大量的奴隸和農民來對這些土地進行耕種。
教會的日益貴族化使得本篤會修道院成為了中世紀早期的學術中心,大量神職人員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素養和崇高的人生追求,他們是中世紀早期歐洲文化的實際領航人。抄寫經書和其它學術著作是他們日常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絕大多數修道士日以繼夜地投身于令人勞累不堪的拉丁語古卷抄寫工作中,甚至有一位神職人員在他抄寫的手稿末頁寫道:“如今我總算抄完了,吾主垂憐,讓我喝一壺酒吧!”
長期以來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等級結構圖:國王、大主教(第一等級)——貴族、地方主教(第二等級)——騎士、普通神職人員(第三等級)——農民、工匠、商人(普通人群)。這種修道士的貴族化現象使得后來的許多教士生活日益奢靡,并且由于家族背景,許多教士開始插手地方行政上的管理,這讓修道士們即耽于享樂,荒廢勞作,又過多參與到世俗事務中。逐漸導致自10世紀開始,一系列強調神職人員應該回歸到以“祈禱和勞作”為主題的隱修生活的宗教改革和新修院運動的興起,西多會、圣方濟會等新修會出現,其中,西多會教士、勃艮第風土與葡萄酒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參見后期推出的葡萄酒文明中世紀史法國篇的勃艮第章節)
中世紀的修道士不知疲倦的學術工作和外出布道,使知識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廣,11世紀,主教們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士們的學術水平,創辦教會學校,在這基礎上,越來越多的學校在歐洲的大城市出現,其中一部分在12世紀左右發展成為大學。早期的大學并不像今天大學一樣在一個固定地點,有時僅僅是一個眾人發起的學習組織,師生變動性非常強,直到后來國王與教皇們出資支持大學教育,大學才開始有了固定的地點以及教學制度,并發展出了今天大學教育的一些特點,如學位授予制度和畢業時穿教士服(帽子加長袍)的傳統。13世紀時,在巴黎的學生人數已經占到全市人口的1/10,這在剛開始引發了城市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也讓人們認識到了高等教育急需規范化,法國國王隨后對巴黎各大學設立專門規定,并對大學教育給予特項權利,包括大學師生的財產和人身安全受國王保護,大學在日常管理上受控于當地教會,巴黎大學所擁有的特權在后來得到教皇肯定,遂成為歐洲所有大學的典范,而在法國的蒙皮利埃、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波倫亞、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大學也向著繁榮發展。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從長袍服飾上看,我們可以判斷求學的人應該具有教會背景,狹小的教學空間也說明了當時教學條件的有限,當時的大學課堂學生風貌與今天并無巨大差別,有全神貫注學習者,有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者,也有打瞌睡者。
早期乃至近代歐洲大學生閑暇時經常光顧的兩大場所——酒館和妓院:關于早期的高等教育,歐洲的大學在管理上問題非常多。為維持大學正常運轉,大學的經濟收入除了來自學生支付學費、住宿費以及國王和教會的支持,另外一部分重要經濟來源就是一些收入豐厚的產業,如葡萄酒業,這使得大學周邊遍布酒館。許多大學生也因此成為酒館?停袝r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會結成一伙,亦或不同學派學生因學術問題在酒桌上爭執,最后演變成為酒后群毆的惡性事件。這些在今天看來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卻是大學常態。許多大學的教室和妓院距離很近,這種狀況在19世紀歐洲還很普遍,德國哲學家尼采就是在大學求學期間頻繁光顧妓院而染上梅毒。
中世紀時期飲用水的安全性依然沒有保障,加上教士的提倡,葡萄酒的飲用流行于社會各個階層。上層社會飲用品質較高的葡萄酒,而普通平民和士兵則飲用質量較低的葡萄酒。雖然如此,與早期的古羅馬人相對于古希臘人野蠻而未開化相似,如今的蠻族人其文明水準也遠低于之前的古羅馬境內公民,普及與掌握經年累月積累起來的葡萄酒技術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充滿了探索與消化。在蠻族人入侵的過程中,許多地區關于葡萄酒釀造的設備與技術文獻隨著西羅馬帝國毀于戰火,大量技術失傳。再也無法做出密閉的陶罐與瓶子,儲酒的木桶出現泄漏,生產的酒難以長期存放,人們對醋的形成束手無策,產出的酒口感寡淡、多酸、顏色慘白。這一時期葡萄酒技術中值得一提的進步來自于修道院的僧侶,他們發現在酒液中加入雞蛋清可起到澄清酒的作用,此外,在中世紀晚期的人們開始建造酒窖儲存葡萄酒。然而,中世紀前期的大多數葡萄酒生產者與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他們的同行相比,技術上顯得無知而笨拙,這種情況在大量十字軍從拜占庭和穆斯林所在地返回之后得到明顯的改善(參見后期推出的葡萄酒中世紀文明史十字軍東征篇)。
教堂在這一時期是農村和城市人們的活動中心,教堂鐘聲的敲響是在告訴農民和工人一天的勞作即將開始,或告知大學生們該去上課了,也可能是要召集所有人前來宣布戰爭勝敗、老國王死去新君登基等國家大事。每當宗教節日如圣誕節、嘉年華、復活節的到來或是國家取得對外戰爭勝利時,人們會放下手中工作,來到教堂舉辦一系列的狂歡活動,大家歌唱、跳舞、演出戲劇、開展體育競賽、舉辦篝火晚會和宴飲游戲,而教士們則在這時進行出售葡萄酒活動,募集來的款項多用于慈善活動。其實,如果沒有戰爭的來臨,中世紀歐洲人的生活應該是寧靜而安逸的。
中世紀歐洲某城鎮的嘉年華會,人們載歌載舞,飲酒作樂。從圖中我們看到多人已經喝醉了匍匐在地,許多人也已經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而圖中正下方身披淺藍色外套的一個胖子則玩興正濃,他正坐在一個大酒桶上,一手執烤肉,一手向人們揮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