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葡萄酒市場持續低迷,導致國內進口葡萄酒價格一路看跌。據上海海關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上海海關管區進口葡萄酒1.1億升,較前一年同期減少2.6%;進口平均價格為46.5元/升,同比下跌21.2%。
葡萄酒進口價格大幅縮水
根據上海海關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前11個月,上海海關管區進口葡萄酒1.1億升,較前一年同期減少2.6%;價值50.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3.3%;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升46.5元人民幣,同比下跌21.2%。
對此,獨立酒評人朱立農告訴記者,從宏觀上看,國內整體葡萄酒市場供過于求,降價幅度超過了其他國家采購葡萄酒的降價幅度。國內市場遭到進口擠壓,葡萄酒銷售不出去,國內酒商同時也在壓制國外出口商的價格。
縱觀去年葡萄酒市場,渠道商都在采取低價出貨策略,電商更是在“十一”、中秋、“雙11”打起了價格大戰。銷售價格的直線下滑勢必對進口葡萄酒的價格產生影響。
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發布的《2014中國高端紅酒報告》顯示,在2010-2012年的三年間,中國從法國進口的紅酒量呈現井噴之勢,不斷刷新紀錄。但是,2013年中國從法國進口的紅酒量為13738萬升,較2012年下跌2個百分點;進口額為71507 萬美元,同比下跌9個百分點。這是自2002年以來法國紅酒在中國市場的首次量價齊跌。
對此,業內人士稱,法國葡萄酒此番下滑主要是高端葡萄酒在華銷售遇阻所致,“三公”消費讓高端消費者不再紅火。與此同時,價格親民的新世界葡萄酒大舉入華,直接拉低了國內進口葡萄酒的平均價格。
高端酒遇阻拉低進口均價
限制“三公”消費等大環境政策影響下,團購時代的大批量出貨已成歷史,葡萄酒商們手里或多或少都囤積了一些貨源。
廈門一家從事進口葡萄酒生意的貿易商告訴記者,目前廈門就不下1000家大大小小進口酒公司,他們最初大多是因為看到葡萄酒行業的火熱而進來。如今行業不景氣,基于庫存壓力又不得不低價拋出,導致了進口葡萄酒價格大幅下跌。
記者通過調查發現,近兩年許多業外資本入駐葡萄酒領域。聯想、美的、國美等國內大型企業紛紛涉足進口葡萄酒產業,他們大多涉足的是中高端葡萄酒。在掀起此波熱潮的同時,由于受到限娛令等政策環境的影響,國內消費者對進口葡萄酒的需求卻在大幅下降,將高端名莊酒價格拉低。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對于大多數跨界企業來說,進軍葡萄酒業還是個新事物。有的企業管理者可能對資金投入估計太少,進入后運作艱難。在葡萄酒營銷專家李欣新看來,葡萄酒是個性化特點極為突出的產品,消費者對產區、風土乃至口感的不同喜好,便會導致最終選擇葡萄酒的差異。這些跨界的行業巨頭在資金、渠道和人脈上擁有一定的優勢,但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也不是輕易就能做得好。尤其是新晉的跨界葡萄酒企業,在選酒上缺乏經驗,比如只憑借自身喜好進行選擇、不能很好地接近消費者等,使得大量進口酒積壓在經銷商手里。供過于求、內需不足造成庫存積壓,導致葡萄酒商不得不采取降價求本的策略。
大宗走貨量的團購時代曾一度讓進口葡萄酒保持虛高姿態,近兩年,葡萄酒電商的崛起,也使得進口葡萄酒的暴利價格得到遏制。業內人士指出,像酒仙網、京東商城等領頭電商平臺,都把葡萄酒價格控制得相當低,讓傳統渠道經銷商們倍感壓力,從前廣闊的盈利空間一時之間蕩然無存。
進口葡萄酒應理性看待國內市場
經歷了前幾年葡萄酒市場的暴利和對高端葡萄酒的狂熱,國內消費者如今開始冷靜下來,選擇趨于理性。
北京某進口酒商告訴記者,限制“三公”消費之前,團購進口葡萄酒占據了整個葡萄酒銷售份額的60%,那時市場基本以團購為主。現在團購不再吃香,值得關注的是,無論剩下為數不多的團購還是個人大眾消費,如今消費者們對葡萄酒的性價比要求越來越高,使得進口葡萄酒的價格越發低廉并且符合市場規律。
但這并非完全是壞事,像新西蘭、智利、澳大利亞葡萄酒關稅的降低甚至取消,未來也將加速國內葡萄酒市場的洗牌,有葡萄酒專家指出,葡萄酒關稅政策將推動進口葡萄酒實現品牌化。
葡萄酒專家指出,近兩年,國內企業海外收購酒莊越發頻繁,這同樣也能夠降低進口葡萄酒成本,將海外收購的葡萄酒產品投放到國內市場中,優化國內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