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帶著尋訪“中國酒業中堅力量”走遍半個中國,更走進了諸多企業大佬的思想之門。在各大企業紛紛報出前三季度業績狂增的新聞面前,卻有這么一股清流的聲音——“恭喜你前三季度已經完成了全年任務,茅臺從來不以進度來代替發展。”這是來自茅臺方面的聲音,同時也是諸多理性派大佬的觀點。難道我們行業的另一派就不理性了?我想肯定很多狂增長的企業一定還我以“口水仗”。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在我看來,酒業已經進入到二元式發展的新階段。一類是占據品類領導價值的企業的確不完全是增長代替發展,而是轉入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內生式動力持續構建上來,這其中的茅臺自然不必評論,五糧液、瀘州老窖、洋河、汾酒、郎酒等也已經擺脫了市場前端的一城一池之爭,而是打造企業強勢內生動力的品質、品牌、管理與組織體系。郎酒董事長汪俊林講到自己這一年多都把 80% 精力投入到品質建設上,即他提及的時間既是品質的敵人,又是品質的朋友,給好酒足夠的時間是未來白酒競爭的最大武器。第二類則是中等規模級企業仍然要靠高速度增長來迎得發展,不然未來發展的“門票”都沒有了,比如眾多省級企業。
其實,我們最大的風險就是過于追逐增長速度,特別是省級企業的角逐這場大戲,我們要深刻反思的上一輪高增長中的省級企業宋河、杜康、景芝、白云邊、衡水老白干等,我們不能為了增長只知道向企業去索取,而忘了去賦能,索取總有一天會枯竭,只有回饋與逐本才可以永葆青春。我們當前的風險就是過度的索取,一味的透支,拔苗助長的增長終會倒下。
更重要的是,面對當前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風險在增加,混改與行業整合力度在加大,集團軍山雨欲來。并且,我們下半年的行情并不像年初那樣激情,就連剛性需求的光瓶酒也在巨變,我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是什么?是要一時狂增長還是可持續的穩增長呢?所以,我仍然認為應該學習洋河董事局主席張雨柏曾經的判斷——學會踩剎車,學會養精蓄銳,學會讓渡于明天的增長。
同樣,糖酒快訊公眾號曾發表頭條文章稱“白酒要警惕價格、盈利、統計三大幻覺”,如今看來這樣的提醒并沒有大面積沖擊到行業的神經,而以茅臺為首的“少數派”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情況,“行穩致遠”應時成為當下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慢牛”是指股市健康可持續的行情,酒類行業總容易三杯兩盞下肚下產生增長幻覺,“慢牛”也是當下最需要的思想預警與免疫,那就是退而結網比臨淵羨魚更重要,慢下來的風景比快起來的激情更重要,“慢牛”才是我們最需要、最科學的發展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