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黃金十年,熬過五年寒冬,如今白酒業再次適度回暖,以一線名酒為代表的白酒企業率先崛起發力縣域市場,搶占最后的堡壘。在此前的漫長等待中,不少省級白酒企業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而今,很多省份的白酒企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是“多強爭霸”,有的是“一枝獨秀”,有的是“一超多強”。總而言之,今天的白酒市場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下,逐漸形成了名酒區域化與省酒板塊化的競爭格局。簡而言之,就是在省級白酒市場的競爭上,名酒與省酒形成了二元結構,互相競爭。同時,省酒在省內市場還遭受縣域品牌的競爭,所以省酒的發展境地可謂是“內外交困”,這樣一來就加劇了省酒的競爭難度,可以說,誰想成為省級龍頭,誰就面臨著這來自外部與內部的“雙重較量”。
作為省酒,如果營銷力下降,就面臨這被省外白酒入侵的可能,就喪失了此省的白酒競爭能力。如此,對于一些有實力、有能力同時有魄力的白酒企業,我們應當加以關注。那么,作為省酒的標準與特征是什么?
省級龍頭的標準是什么?
對于中國白酒市場而言,除了一線名酒之外,最具市場研究價值的就是“省級龍頭”,即“省酒”。因為“省酒”一方面要應對一線名酒品牌的市場攻擊,另一方面還要強化省內白酒市場的地位和市場占有率。因此在“內外夾擊”之下,要想成為“省酒”,必然要經歷一番深刻的變革。
正一堂董事長楊光認為,成為“省酒”的標準有三點:
第一,品牌制空權。一家白酒企業如果要在省內成為“龍頭”,必然要掌控和主導本省500-800元的“高空價格帶”,引領或俯瞰“省酒同行”。可以說,“品牌高端化”是“省酒龍頭”的一種直接體現。
第二,市場統治權。市場的廣度與寬度決定企業未來生存能力。目前,“省酒龍頭”面臨“三線擠壓”,即生存線、發展線、名酒線。“省酒龍頭”只有在本省市場或渠道上形成絕對的統治權,才能消除三線壓力。
第三,消費者對話權。如今,一線名酒憑借強大的品牌力與企業實力,紛紛掘進縣級市場,這對于“省級龍頭”是不小的沖擊。名酒企業在與消費者的對話權方面表現搶眼,如茅臺的千商大會、萬家共享大會;國窖的七星盛宴;洋河參與G20峰會、博鰲論壇;郎酒、五糧液的大型演唱會等,都是展現話語權的方式與方法,而省級白酒企業只有少數在做這樣的工作。
省級龍頭的特征是什么?
所謂“省級龍頭”,無不都是在本省乃至周邊泛省化區域被最具典型性、最具競爭力、最具市場賣點與熱點的企業。因此,通過總結正一堂董事長楊光的演講,發現成為“省級龍頭”的一般性特征就是“三雙規律”。
第一,雙品牌規律。衡水老白干與仰韶、迎駕等之所以在升級市場占據龍頭地位,就是在雙品牌戰略的主導下進一步成長而來。即“衡水老白干+十八酒坊”、“仰韶+彩陶坊”、“迎駕+生態洞藏”等都是雙品牌戰略成功的典范。當然,也有許多企業并不完全是雙品牌戰略,依然發展形勢良好,但雙品牌戰略最具成功的典型性。
第二,雙線規律。企業生存既要有頭部產品,也要有腰部產品,更要有腿部產品。頭部產品解決面子與品牌力,腰部產品解決競爭與發展,腿部產品解決生存。因此在企業發展與生存最重要的是腰部與腿部產品。
第三,雙組織規律。企業如果做了雙品牌,必然要做雙組織,實現品牌產品的聚焦。很多企業在組織規劃的時候,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產品進行了組織化的劃分,也就是一個部門負責一個品牌或產品,而這都是對雙組織規律的運用。當然,很多企業并非雙組織,有的是多組織。但都是在品牌架構之下的區分與劃分,使企業品牌或產品得到了進一步的精細化運作。
省酒的標準與特征只是相對而言,因每個省份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所以市場競爭形勢各具差異,以上只是在廣義的范疇內去看待標準與特征,畢竟認定“省級龍頭”還是要看企業實力與營銷業績的,其他的都是一般性的參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