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葡萄酒市場走到今天,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截止2013年,中國(包括香港在內)已經成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世界第八大葡萄酒生產國和世界第四大無泡低度葡萄酒進口國。預計到2017年中國葡萄酒市場消費能力將達到28.27億升,消費總額接近1000億元的規模。
早在2006年前后,中國逐漸興起一輪新的葡萄酒消費風潮,這股風潮到2011年初到達高潮并開始有所減緩,隨著2012年三公消費限制政策的推出,葡萄酒行業連同白酒行業一起,直接快速地步入了調整期。中國的葡萄酒市場迅速地從集團消費和對公消費等主力市場,轉向個人消費為主的大眾市場。歷經2012-2014年市場的大幅下跌和探底,2015年中國的葡萄酒市場開始觸底反彈;仡櫼幌陆┠昶咸丫剖袌龅陌l展歷程我們便會發現,葡萄酒行業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首先是消費主體在發生變化。中國實行三公消費限制政策之前,葡萄酒消費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用昂貴的葡萄酒送禮是中國人打通“關系”的途徑之一。三公消費政策之后,葡萄酒開始走入“親民時代”,大眾消費成為主流,酒廠和酒商已經逐漸把營銷的焦點從政府官員轉移到普通消費者。
隨著國人收入水平提高和對身體健康更加重視,主動飲用葡萄酒的趨勢在年輕人群中已逐步形成,“土豪型”消費已經逐漸被理性消費代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葡萄酒的性價比,長期來看,年輕一代將成為消費主力,理性消費將成為消費的主旋律。
其次是產業結構在發生變化。從2010年-2014年,葡萄酒釀酒產業結構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及市場并購等手段有力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一度出現陣痛,而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帶來產品結構的改變。
首先高端葡萄酒銷量下滑,中低端葡萄酒銷售逐步上升;其次產品品類更加豐富,干型佐餐葡萄酒生產躋身世界葡萄酒行列,白葡萄酒比例逐年增加,甜型、半甜型和起泡葡萄酒全面更新升級,市場需求和供給呈現多樣化格局。隨著葡萄酒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葡萄酒行業重復建設、資源配置不合理、行業門檻過低、產業規模過于松散等現象,將進一步得到改善,葡萄酒產品品質整體將有很大提升。
第三,營銷模式也在發生變化。由于消費主體和產業產品結構都已發生變化,以往以圍繞“團購”、“政商”為主的葡萄酒銷售受眾和靠過度的包裝、大量的中間環節為主的營銷模式已經行不通。
首先葡萄酒在渠道上呈現出大刀闊斧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從過去餐飲、商超、夜場三大傳統渠道轉向電商、俱樂部、會員的個人消費渠道。在企業與經銷商關系上,企業選擇代理商更加謹慎,改變了過去給錢鋪貨的模式;為了保護雙方利益,企業會將電商和經銷商區分,將品類與品牌區分,傳統渠道與新興渠道互不沖突,線上與線下和諧共存。此外,品牌推廣模式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接地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點對點”地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和營銷,國內的怡園酒莊、香格里拉、樓蘭、張裕等品牌,都是利用微信進行營銷的優秀典范。
最后,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媒體環境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自媒體崛起使信息不再被壟斷,其實時性、分眾性、爆炸性、碎片化等特性極大地影響了傳統媒體,改變了傳媒秩序。消費者隨時可以獲取企業品牌信息,也可以隨時轉發和評論企業品牌信息從而使之放大——這使得營銷手段變得更加充滿想象力的同時,也使危機管理變得空前復雜。
然而,即便葡萄酒行業正在和已經發生著如此多的變化,但市場上一些早已有之的亂象似乎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如“價格虛標虛高”、“質量良莠不齊”、“品牌山寨擦邊”、“概念似是而非”等等,這些短視和功利的行為都在不斷的侵蝕和損害行業健康發展。短期來看,這是擾亂市場秩序,長期來看,這是損害行業發展,根本上看,這是企業的價值觀和對待消費者的態度出了問題。“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說法其實并不夸張,所謂“念”其實就是企業對待“誠信”二字的態度。
作為酒類行業和消費媒體,作為行業的觀察者,酒評君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感受。葡萄酒行業是一個曾經有著太多的內幕和潛規則的行業,曾經是一個由酒廠和酒商主導的非對稱的行業,但如今這個市場已經變得非常開放、透明和多樣化,消費主體已經非常理性,尤其是在專業媒體和自媒體以及優秀廠商的教育下,消費者將變得越來越專業,越來越挑剔。之前某些廠商賴以生存的內幕和潛規則在信如此暢通的環境下無法生存,而那些講誠信、重品質、有長遠規劃的酒廠和酒商將成為新的市場環境下最大的受益者。
如上文所述,在消費主體、產業結構、營銷方式和媒體環境等都在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的情況下,所有短視和功利的行為都將在市場上行不通,所有短視和功利的酒廠或者酒商都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葡萄酒產品的“個人消費時代”已經來臨,酒類產品正在逐漸回歸日?煜返谋举|。“誠信”將是行業唯一能夠打動消費者,留住消費者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