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說,純電商的時代很快就會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
未來已來,我們卻難以描述清楚,這便讓預測增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其實,哪有什么預測,無非是根據以前及當下的數據做出的合理推斷,所以依舊是活在當下,眺望未來。
線上競爭比線下更殘酷
看一組2016年“雙11”期間的數據:
6分8秒, 1919酒類直供的首單配送耗時;
4.51億元,1919酒類直供全天銷售總額;
85%,1919酒類直供24小時完成全平臺訂單配送的比例;
1207億元,天貓交易額;
10億元,業內專家估測天貓酒類的交易額;
億元俱樂部,茅臺成功進入天貓“雙11”“億元俱樂部”……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酒類電商的前途一片光明?
其實不然。
線上的流量集中度非常高,互聯網上的競爭比線下更為殘酷,能夠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風生水起的大多是線下排名靠前的品牌。
毫不夸張地講,在任何一個電商平臺,酒類銷售前20名的品牌占據了80%甚至更高的銷售占比,剩余的幾百甚至上千的品牌在爭奪剩余的20%甚至更低的銷售占比。
在PC時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已經很明顯;在移動互聯時代,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更加明顯。
從2016年的“雙11”來看,1207億元的全天整體銷售額中,無線成交額占比達到81.87%。PC端讓步于移動端,流量更加集中。PC端在品類展示時會有幾十個品牌(店鋪),而移動端卻僅有幾個;PC端依賴于瀏覽器不斷的跳轉,流量被百度(搜索)、騰訊(社交)及阿里(購物)等所把控;移動端依賴于阿里系的支付寶、淘寶、天貓及微博等,騰訊系的微信、QQ等,百度系的UC、愛奇藝等,剩余的便是今日頭條、搜狐及網易等新聞客戶端。
在PC時代,我們可以出“奇兵”通過“論壇聚人”的方式繞開BAT的流量堵截,如小米論壇及汽車之家等。移動互聯時代,我們競爭的是用戶的手機屏幕,單一的APP無法解決用戶下載及粘度的問題,所以大家只能在巨頭的規則下運作。
以微信為例,依托微信公眾號創業便取得風投且發展很好的比比皆是,說明了巨頭們憑借對用戶的理解及使用習慣形成了密不透風的生態,為獲取流量的人或企業提供了足夠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