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國務院對外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按照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要求,在征管可控的前提下,將部分在生產(進口)環節征收的現行消費稅品目逐步后移至批發或零售環節征收,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改革調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數,由地方上解中央,增量部分原則上將歸屬地方。
雖然具體調整目錄并未確定,白酒行業未被《方案》提及,但消息一出,10月10日開盤,A股白酒公司全線下跌。
根據多名業內人士的觀點,目前方案雖然未直接提及白酒行業,但煙草酒類作為重稅行業,消費稅整體的增長是必然的。根據《方案》中的內容所述,消費稅新政目前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落實,且是在消費端口落實增稅,從白酒行業來看,主要是對白酒的終端分銷商和經銷商產生影響。
廠家和渠道的博弈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消費稅的組成中,收入占比較為集中,煙、成品油、乘用車、酒這四類品目貢獻了90%的收入。白酒作為受政策影響最為明顯的行業,伴隨著《方案》的出臺,整個白酒板塊的股價全線下跌。雖然目前階段,消費稅新政是對高檔手表、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條件成熟的品目實施改革,并沒有明確指出酒類商品,但根據多家證券機構的研報顯示,白酒行業的消費稅調整也是“遲早的事”。
根據《方案》所述內容,此次消費稅的調整主要體現在消費端口落實增稅,且是由地方政府視當地情況進行。“改革調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數,由地方上解中央,增量部分原則上將歸屬地方。”將消費稅新政放置到白酒行業不難發現,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需要白酒的終端經銷商和分銷商承擔商品的部分消費稅。
對于消費稅改革對于白酒業的影響,西鳳集團總裁張力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白酒消費稅新政,實質上就是將原來在比較接近廠家的征收環節,推至到渠道終端,也就是在經銷商環節。整體看是將稅收部分移動到消費環節,但總體來看還是增加了賦稅。
白酒專家蔡學飛告訴記者:“在此之前,消費稅是在廠家出廠環節進行征收,而在消費稅新政之后,終端經銷商也需要繳納消費稅,綜合下來相當于增加了整體消費稅的繳納。”
中金證券也發布報告稱,如果行業稅率保持不變,那么整個酒類行業,特別是白酒行業的稅負將顯著增加,估算得出當前整個白酒流通行業各個環節合計的加價率在50%到80%,如果增加12%的消費稅,按照中國酒業協會公布的2018年白酒行業出廠口徑銷售額5364億元計算,白酒行業的消費稅將增加322億到515億元,中金預計經銷商批發環節將承擔流通環節此項新增稅負的20%到30%。
“這次消費稅新政,通過走量的酒企也是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對于一些價格較低的酒,單瓶毛利潤本身就很低,所以很容易就直接影響到經銷商的利潤。”蔡學飛告訴記者,但對于已經上市的大部分酒企來說基本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因為廠家的體量已經放在那里了,在市場本身是具備話語權的,主要還是對區域性的小酒廠有較大的影響。
張力告訴記者:“像茅臺、五糧液之類的強勢品牌,本身市場議價能力非常強,換言之經銷商處于弱勢,那么消費環節的增稅必然由經銷商自己買單,而品牌不夠強勢的廠家,就會存在廠家和經銷商,到底是誰為新增加的賦稅去買單的博弈。”
在《方案》中明確提到了“拓展地方收入來源,引導地方改善消費環境。改革調整的存量部分核定基數,由地方上解中央,增量部分原則上將歸屬地方。”“消費稅下移地方則側重充實地方收入,屬于增量改革部分。”換言之,地方政府可以左右增量的部分賦稅。“這實際上給了地方政府和酒企回旋的余地,例如重點扶持白酒發展的貴州、四川等地,可能就會考慮給小酒廠生存空間,就會減少消費稅對企業的影響,但在很多不以白酒作為主要產業的地區和省份,就很難享受到此類待遇了。”蔡學飛說。
一名地方酒廠的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其實目前很多小酒廠都是屬于“包稅”的情況,即企業在繳納各類稅務后,政府會以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進行各類補貼和賦稅退還,但如果實行消費稅新政,政府很難會給經銷商補貼,那么新增賦稅只能是和經銷商“商量著來”,即廠家方面是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分擔。
“我認為最后必然是廠家為此賦稅買單,為經銷商增加補貼或者讓利,因為這還是一個品牌力的問題,頭部企業的產品本身利潤空間大,渠道競爭也很激烈,品牌力較弱、利潤空間小的廠家在渠道的話語權本身就弱,經銷商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也很大,為了穩住局面,必然是廠家為此買單。”酒水行業分析師歐陽千里說。
稅收政策左右行業發展?
白酒作為消費稅重要納稅大戶,稅收的增減一直備受資本市場以及行業的注意。有觀點認為,賦稅的增減,已然成為影響白酒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到21世紀初,以山西汾酒為首的主打平民白酒的酒企占據了市場的主要份額,秦池等一大批央視標王也都成為了當時的佼佼者。但隨著白酒廣告稅不得稅前列支、從量稅收政策、取消所有稅收優惠政策等行業政策的出臺,導致了自改革開發以來,白酒行業第一次上升期的結束。“如果此輪消費稅改革按照現有分析的那樣施行,其實與之前的從量稅收政策有些類似。”歐陽千里說。
有觀點認為,受稅收政策的影響,導致了以量取勝的白酒企業相繼滑下寶座。
“魯酒在彼時有秦池、孔府家酒、孔府宴酒,這些品牌在當時也都名噪一時其中,且無一例外等曾是央視的‘標王’,彼時魯酒大多走低度、低價路線。”一名不方便透露身份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但隨著國家對白酒的稅收逐步增加,靠著薄利多銷的酒企首先受到的沖擊最大,魯酒在應對市場環境變化時,始終是“慢了半拍”,仍舊抱著低度低端得產品路線。時至今日,魯酒大軍則始終未有突起者。
毋庸置疑的是,取代他們的是后來川酒大軍中的五糧液、瀘州老窖等。而在當下,無論是五糧液還是瀘州老窖乃至水井坊、舍得,都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了中高端產品線上。
“白酒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量增價增’‘量不增價增’‘量減價不增’三個階段,目前來看,今年大部分酒企已經沒有太多產能的擴充,絕大部分產品沒有加價的公告。”歐陽千里告訴記者。
歐陽千里表示,從現在的幾輪低谷和上升期來看,除了支柱產業的四川和貴州,一直對于酒版塊給予足夠的支持,但在其他省份和地區則幾乎沒有什么扶持和優惠,這對白酒企業發展也有一定影響。
“此類政策并不是完全對行業的打壓,從整體趨勢來看,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環境,對于小酒廠而言是繼續惡化的,但對于頭部的大企業來說,一部分市場份額將進一步被讓出,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這些具備資金實力的白酒企業將繼續加碼在全國各地的布局和渠道下沉。”蔡學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