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時代并不缺少工匠,手工業時代的社會依賴和環境束縛也確實造就了很多那個時代堪稱絕響的工匠。
而今,隨著工業時代的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機器替代了人力,手工業產品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的代言。實際上,當我們在唿喚工匠精神的時候,其實是在找尋推動行業回歸的一種價值依賴。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釀酒行業無論是在技術傳承、體系管理還是在市場運營及國際化路徑的探索上,顯然都已經游刃有余。
傳承技藝體系化
立冬,是紹興酒開釀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紹興黃酒企業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祭酒神儀式,為的是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釀出醇香的老酒。
2015年的立冬這天,第21屆中國紹興黃酒節開幕式暨開釀儀式在紹興中國黃酒博物館廣場舉行,來自古越龍山、會稽山、女兒紅、塔牌等15家紹興黃酒企業的代表共同宣誓:做誠實人,釀良心酒。這標志著酒鄉紹興的眾多黃酒企業進入“冬釀”模式。
這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儀式就是拜師,“徒弟鞠躬、敬茶、師傅喝茶,回贈長衫和耙頭……”開釀儀式后,舉行了中國釀酒大師、著名釀酒師收徒拜師儀式。應該說,這種莊重的拜師環節正是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讓技藝通過一代代工匠們的心口相傳而生生不息。
在很多企業內,新員工到崗,第一件事就是“拜師”,跟隨師傅學技藝,到車間實習,學釀酒更學做人的道理。
“什么時候投料,火候把握到什么程度,都會影響啤酒的風味和口感。”作為青島啤酒“老一輩的釀酒師”,梁力把自己一身的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自己的同事。“代代傳承,老一代師傅就是這么教我的,我這一代不能斷下,要一直傳承下去。”
青島啤酒對品質的承諾和堅守,從員工入職的那一刻,就定格在一代代青啤人的血脈之中。而對于釀酒過程中成千上萬個細節的拿捏和把控,也都需要師傅的“傳、幫、帶”和口傳心授,才能確保生產工藝的代代傳承。
建立管理標準化
企業工匠精神的傳承落到實處無疑就要從具體的管理方式上下功夫。
今年4月,主題為“工匠精神成就卓越品質”的青島啤酒第38屆“提高質量紀念日”活動在青島啤酒二廠舉行。作為一滴啤酒背后的“靈魂人物”,青啤釀酒師兼具對生命的敬畏、科學的縝密、藝術的悟性和生活的激情。“溫度不差一度,時間不差一秒”,每一位青啤釀酒師幾乎都是“時間控”和“溫度控”。
“青島啤酒113年來,這份工匠精神不是說出來,而是踏踏實實做出來的。”青島啤酒總釀酒師樊偉表示,在青島啤酒生產流程上,每個環節都有一群秉承“工匠精神”的“手藝人”,他們對各自的工序一絲不茍、在99.99%中追求101%,精益求精。
作為保健酒行業的龍頭企業,勁牌有限公司一直強調“發揚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勁牌精細化管理理念。在產品調配中,勁酒人從原酒計量、降度、醇溶、調香、加炭、循環、粗濾、精濾每一步都要求做到精準精確,確保產品的一次調配合格率。
據悉,一瓶勁酒從原料的采集、儲存,到單藥提取、調配,再到原酒陳釀、灌裝,需一年以上的釀造期,這其中要經過多達1591道數據采集和實時監控流程才能進入消費終端。
同樣,在白酒領軍企業五糧液集團,其產品也奉行著完美甚至近乎苛刻的標準化管理。《華夏酒報》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五糧液每一壇用于勾兌的五糧液原漿,都要經過計算機精細的理化分析及專業品酒師的嘗評,然后勾兌師再以他們靈敏的感覺器官、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悟性,來對不同風格的原漿進行勾兌。
有觀點認為,過去的數十年中,中國白酒行業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從“手工作坊”到“中國制造”的轉型。未來的十年,將是酒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期。
顯然,在這個轉型提升的關鍵期內,恪守工匠精神遵循完善的質量管控體系,從而確保產品的品質個性,將是白酒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需要整個行業來倡導和弘揚白酒的獨特工藝和酒體風味的科學性,讓世界消費者真正從標準數據體系內來了解白酒。
助推產業國際化
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五糧液成為此次峰會宴會用酒,在一個頗具民族風情的中國城市內,作為白酒代表的五糧液為世界了解中國白酒傳統產業和中國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可以說,五糧液一直在積極弘揚中華白酒文化,積極探索將中國白酒推廣至全世界的有效途徑,推動中國白酒這一民族產業、民族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全球展現“中國制造”、“五糧制造”的魅力。
從2015年,五糧液榮獲“百年世博 百年金獎”到2016年五糧液開啟“耀世之旅”全球文化巡展活動,五糧液都在用不懈的努力來帶動整個白酒行業的國際化進程。
資料顯示,目前,五糧液已在海外市場開設了專賣店、旗艦店,還與DFS環球免稅集團、美國百富門集團、韓國樂天集團等開展實質性合作,產品已遠銷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來看,在白酒產業的產區建設上已經形成了川酒、黔酒以及黃淮酒業的產區板塊,作為川酒領軍企業的五糧液也在整個川酒板塊中異軍突起,以產區品牌推動企業品牌的持續發展,用集團化的企業品牌打造成熟的產區品牌。
從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品味中國。
毫無疑問,五糧液的大國品牌定位已經和川酒的品牌國際化開始了“品牌共振”。
同樣在世界很多國家大放異彩的還有中國的黃酒。
2016年,古越龍山聯合另外4家黃酒企業共同發起成立500萬元“中國黃酒業創新發展基金”,旨在弘揚工匠精神,表彰在黃酒創新發展領域的突出貢獻者。
“作為傳統產業,黃酒經過6000年綿延不斷傳承下來,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烙印、一個符號,其中‘工匠精神’功不可沒。”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建偉認為,黃酒近年頻繁出現在國宴和國際峰會的宴會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黃酒整體品牌形象的宣傳、推廣和塑造,擴大了黃酒的國際認知度和影響力,使得黃酒在釀酒行業中的地位和形象得到進一步提高,黃酒“走出國門”的步伐加快。
應該說,在眾多酒種中,葡萄酒的國際化色彩最為濃烈,可以說葡萄酒已經是當下國際通用的宴會用酒。
這在不久前杭州舉辦的G20峰會中可見一斑。
于G20峰會前一天舉行的宴會上,款待賓客用的是長城葡萄酒。而作為G20領導人峰會中規格最高、最隆重的歡迎晚宴,G20晚宴用酒則是百年匠心釀造的張裕葡萄酒——北京愛斐堡國際酒莊赤霞珠干紅和霞多麗干白。
公開資料顯示,為了保證葡萄的質量,北京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一畝地僅種266株葡萄樹,葡萄樹的根系深達5米以上,一株葡萄樹只產一瓶好酒。每畝葡萄產量不到300公斤,這一標準甚至優于法國AOC法定產區標準。
顯然,張裕在葡萄酒品質上的“匠心”可謂至誠至精,張裕愛斐堡酒莊的釀酒師們每年從葡萄種植、采摘、發酵,到橡木桶儲存,事無巨細,都全程跟進。力求每一個環節都達到完美,以釀酒人的匠心釀制每一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