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真正的90后,同時也是酒城瀘州的一份子,從小目睹著關于白酒的一切。而要說起對白酒更進一步的了解,則始于身在酒企的這一段經歷。從各位釀酒大師對行業的堅守、從世代傳承的匠心、從縱橫捭闔的歷史逐漸“明心見性”。驚艷于白酒文化絢爛的同時,我也深感惋惜。
放眼當今白酒市場,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于白酒產品需求趨向多元化、個性化,健康理性的消費理念逐步形成,尤其是對低度白酒的需求近年來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因此,產業發展和市場消費的需求對白酒產品提升和產品文化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不僅源于在年輕人消費群體中白酒比不上花樣繁多的洋酒那般受寵;更因為白酒低度化和文化創新是破解中國白酒走向世界這一大課題的關鍵著手點。
年輕人論白酒,自有年輕人的角度。在此,我將眾多觀點歸納為以下三點,淺談90后對白酒的看法,以期提供不一樣的視角作為參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1、 白酒的“標簽”
白酒在我們的印象中多見于叔父輩酒桌之上。許多人和白酒的接觸始于大人們拿起筷頭,蘸蘸杯中酒在舌尖上點的那么一下子。瞬間綻放出火辣辣的味覺伴著回甜就是第一次白酒體驗,這也成了我們打破對白酒神秘感的重要經歷。
而經年后,白酒卻沒有伴隨著我們的長大在出現在平日的聚會里、餐桌上。除卻重大而隆重的場合“婚宴、謝師宴”等,它好似被時光凝固了在了大人們的杯中述說情義,可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的不甚緊密。
這樣的“儀式感”十足、這樣的“場所效應”難免被我們從內心貼上了“父輩飲品”的標簽,顯得白酒有些“老氣橫秋”和“老干部”風范。
2、 白酒的“潛臺詞”
打開朋友圈,同齡人紛紛曬著“起泡酒”、“紅酒”等各式洋酒,色彩斑斕的酒體和新穎的理念吸引著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我朋友就曾送過我一款洋酒號稱“閨蜜酒”,這樣的理念使作為90后的我有些難以抗拒。不得不承認,在理念塑造上洋酒更加契合年輕人的心理。
與此同時,當我們拿到一瓶白酒,所聯想到的不是洋酒那般“狂歡、慶祝、娛樂”的潛臺詞,反而向個性鮮明的我們傳達著“嚴肅、莊重、應酬”等使人感到敬畏、拘謹的潛臺詞及隱形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喜好自由的年輕人從心理上有些抵觸。
上述不難看出,在90后眼里對于洋酒的概念是“我想喝就喝,愛怎么喝就怎么喝”,而白酒則成了“為喝酒而喝酒”。因此白酒顯得沒有洋酒來的那么“隨心隨性”。
3、 白酒的“面子里子”
關于面子
白酒行業間常言“做酒如做人”,而一個“人”在當今社會中,僅僅擁有“滿腹經綸”的學識和“舍我其誰”的自信是不夠的。在這個“看臉”的社會,你穿著“中山裝”、別著“鋼筆”只會讓別人以為你在“cosplay”。
身邊的90后告訴我,他們喜歡“精致好看的小包裝”。您可別誤以為一個小玻璃瓶外面圍一圈花哨圖案的紙就能打發了90后的“審美”,“精致好看”在于兼具著易識別的東方元素與時尚元素,畫面要么極簡,要么大膽用色,瓶體還得用料精致。擁有好看時尚不失傳統元素的包裝是白酒讓年輕人“拿得出手”的決定性因素。
關于里子
白酒屬烈酒,而烈酒低度化趨勢是打造中國白酒國際化產品,更好的與國際接軌的方式。特別是中國白酒在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的道路上,如何更好的把中國白酒推向世界,開創中國白酒國際化進程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據了解,那接近半百的度數和不大柔和的口感是讓年輕人和外國人“高山仰止”“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打造度數較低、口感柔和的“輕度白酒”是年輕人及國際友人群體的真實“訴求”。
結語
多元文化的碰撞為傳統文化帶來沖擊與改變,白酒文化亦無可避免。縱然洋酒不及我國白酒文化的深厚莊重,更遑論那千百年來先輩世代傳承下來的工藝智慧。但如今的白酒市場正面臨一場消費新常態,如何在保留傳統白酒文化“精華”的同時塑造出更加飽滿、多樣化且具有娛樂性的白酒文化、設計更具新意的白酒包裝、打造度數較低口感柔和的“輕度白酒”是這個時代白酒行業所面臨的挑戰與課題。
可見,在新形勢下推動白酒行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當前從國際國內消費大勢、產業演變規律、行業戰略布局等多維度考量,大力發展低度優質白酒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必將成為糧酒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