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的國際化步伐從未停歇,遠赴海外參展、榮獲國際性大獎、布局全球市場,近兩年白酒企業似乎對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顯得有些不安分,這與洋酒、葡萄酒、啤酒等進口酒深耕中國市場有一定關系。當國內酒類市場越來越國際化的同時,白酒走出國門勢必是行業趨勢。
筆者發現,與前幾年不同,在白酒國際化進程中,免稅店成為眾多白酒企業越發重視的渠道。以前只有茅臺、五糧液出現的日上、DFS等免稅店,洋河、汾酒、瀘州老窖等品牌和產品均已登陸,產品品種也較之前更豐富。但是,相對于洋酒和葡萄酒,無論是類似香港這種境外免稅店還是國內免稅店的白酒專區,都顯得有些冷清,多為國內消費者出于價格優勢進行購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對于白酒企業而言,白酒“走出去”的最終消費者是海外消費力量,而并非國內消費者,但觀察市場現狀不難發現,無論是免稅渠道還是海外渠道,白酒的主要消費人群依然以華人為主,這從白酒品牌形象店多開在唐人街便可知曉。
這不得不讓人發出思考,免稅店里白酒到底賣給誰?依筆者來看,白酒快速涌入免稅渠道更多的是市場卡位,除了價格優勢之外還沒找到更具有吸引力的賣點。
其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白酒在海外市場知名度較低的尷尬境地,而且白酒作為烈性酒,如何與C端消費者進行溝通交流才是登陸海外市場并占領一席之地的關鍵。其實免稅店是個非常好的產品文化輸出和與消費者互動的渠道,如果僅僅是做產品展示則顯得有些浪費了。白酒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在免稅店進行落地活動,尤其是海外重要城市的機場,何嘗不是一種接地氣的品牌營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