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業評論 >

    業外資本“飲得美酒”還有多少路要走?

    2017-06-14 08:08  中國酒業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外資做酒對整個酒行業來說,是好是壞?

    可以說,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迄今為止,業外資本進入到釀酒行業的案例是比比皆是,而成功者有之,失敗者也不少,準確地說,外資進入酒行業不是“是好是壞”,而是“時好時壞”。

    而從此前跨界大佬聯想集團和娃哈哈的做酒經歷來看,不得不說其有著長遠的規劃布局,但這其中也充斥著短視急迫的利益訴求,于是在長期的產業布局和短線的資產拼搶中,他們的任性戰勝了韌性,于是,退出在所難免,一切也都是情理之中了。

    而有的諸如天士力、維維還有輔仁藥業這些已經長線布局了多年并且從中獲得了受益的外資則明顯是“韌性占了上風,任性趨于下風”,所以,他們還在堅守和堅持著。

    任性進入

    2016年可以看作是業外資本進出酒行業的一個分水嶺時期。

    此前,更多的資本持續看好酒行業,尤其是處于上升趨勢的白酒產業,即便是在2013年開始了全行業的大調整階段,依舊有不少的資本裹挾而來。這至少說明了一點,在當下實體經濟受困的大環境下,白酒業還是一個極具投資價值的產業。

    不過,這一趨勢在2016年出現了轉折,標志事件就是娃哈哈領醬國酒的消失和聯想集團旗下豐聯酒業的退出。這也意味著在上一個時期內,資本高調進入白酒行業妄圖打造新的產業布局已經成為一段歷史。

    比較來看,領醬國酒只是娃哈哈集團在酒行業內的小試牛刀,更多的是其一個產業類別補充,對整個白酒行業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力;而聯想旗下豐聯酒業的“白酒生涯”則更多的可以看作一個行業外資的“典型事件”——這個事件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這是一個開放而且開明的行業,它有著自己的格局體系,同時也歡迎帶著朝氣的外來者和新進入者。此外,它也有著自己的發展邏輯。不過,有時候,旁觀者真的只能是一個旁觀者。

    一個事實是,白酒曾是業外資本熱衷投資的高地,在2012年白酒行業發展的高峰時期,圍繞整個白酒經銷圈的業外資本高達800億元左右。而在白酒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中,多輪業外資本進駐,為推動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業外企業如海南航空、聯想集團、江中集團、星河灣地產集團、中國平安、娃哈哈、中糧集團等。

    不得不提的是,業外資本的進駐改善了公司結構,推動了企業品牌全國性擴張,甚至加速了部分公司的上市步伐,使企業實現了從產品經營、品牌經營到資本經營的過渡,為酒廠的基建生產和營銷網絡完善,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證。

    從2010年開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速開始下降,不過,對白酒需求的實際影響由于周期的滯后性,實際上是在2012年才逐步影響到整個酒行業。眾多外資進入的通道收窄,受制于國家政策引導及行業趨勢性延緩的現狀,之前以投機性看重短期效益的外資便紛紛抽身離開,這些投機性外資的準則是“白酒板塊目前估值便宜,更適合短期炒作不易于長期持有。”

    顯然,一線名酒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區域性名酒高速增長的利潤區間,其高附加值、高成長性和利潤空間都被業外資本所看好。而這個時期進入酒行業的多數資金看重的是行業高收益,屬于投機性心里。

    圍城內外

    2011年~2012年的巔峰期之后,又經歷了兩年的調整期,行業逐漸適應了新的常態化周期,而緊接而來的又是一輪新的產業并購期。

    只不過從2015年之后,更多的并購發生在行業內部,以五糧液、洋河和古井貢等業內白酒巨頭為主導的產業內并購逐漸開始成為新的趨勢,由此看來,此前風頭正盛的資本力量已經開始顯露出頹勢甚至悲觀態勢。

    分析來看,以往諸多進入酒類行業的資本,多為在原有行業內已經形成發展瓶頸或者市場飽和,而自身往往有閑置資本。此外,地方政府對本區域酒類企業的前置性預期也使得酒類企業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重點,更多的業外資本被無節制地引進,一定程度上推升了行業產能的膨脹。

    關鍵詞:并購 老白干 跨界  來源:華夏酒報  尹貴超
    (責任編輯:程亞利)
  1. 上一篇:白酒集體漲價 被茅臺甩了一條街
  2. 下一篇:醬酒行業是真熱還是虛熱?
  3. 商業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松桃| 徐水县| 洛宁县| 瑞金市| 康定县| 将乐县| 九江县| 辽阳市| 水富县| 龙山县| 永新县| 文登市| 乌兰县| 黄石市| 万盛区| 英德市| 陆川县| 城固县| 沂水县| 兴文县| 孟村| 西昌市| 股票| 漠河县| 葫芦岛市| 九台市| 泸州市| 中牟县| 高邑县| 寿光市| 西林县| 汤阴县| 阆中市| 太仆寺旗| 凤阳县| 寿宁县| 白沙| 交城县| 江华|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