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市場蹣跚回暖的今天,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很多白酒企業的目光聚焦所在。5月10日,貴州省第十一屆旅游產業大會在茅臺鎮召開,“白酒+旅游”模式被政府和酒企寄予厚望。“白酒+旅游”模式,就是以白酒企業的工業化景點和厚重企業文化,吸引游客旅游參觀,形成酒企新的利潤增長點,從而讓區域酒煥發新的活力。
“白酒+旅游”模式,省內外各家酒企這些年都在積極探索,盡管能形成有效凝聚力者寥寥,但從未間斷實驗步伐。酒業專家和旅游專家都認為,盡管“白酒+旅游”模式目前困難重重,但潛力巨大,如果能找到一條適合企業自身特點的運營方式,就能成為企業利潤新的增長點。
寄予厚望
茅臺鎮期盼新模式
當時光的指針指向六月,不少白酒企業在迎來一個傳統的銷售淡季時,也在認真考量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利用企業自身的文化資源,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貴州,5月10日召開的貴州省第十一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將其主辦地放在了茅臺鎮。茅臺,是天下聞名的白酒之都。在此次大會上,“白酒+旅游”被當地政府和酒企寄予厚望,希望能在“酒”文化旅游上做足工夫,讓區域酒煥發出新的活力。
據了解,酒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90%以上。近年來,茅臺鎮加碼旅游業,投入巨資改造交通、城鎮面貌等基礎設施,從2012年以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茅臺示范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約78億元。茅臺鎮希望把“酒”列為旅游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發展國酒茅臺工業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和紅色文化旅游,并將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相結合。政府推動轉型,傳統的中國酒都已經開始在“白酒+旅游”的模式上進行探索,并且邁出了堅實的腳步。
積極探索
酒企努力尋找“白酒+旅游”模式新增長點
“白酒+旅游”模式,帶動白酒企業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不僅茅臺鎮在探索,其他一些酒企也在積極試驗。
2014年,為謀求旅游發展,貴州青酒集團在貴陽等地相繼開展了“喝貴州青酒,贏貴州萬人生態游——我在貴州等你”、“好酒好生態鎮遠洞藏青酒尋源之旅”等多次大型主題營銷活動。更多的消費者走進貴州、走進鎮遠、走進青酒,切身體會到青酒“好山、好水、洞藏工藝出好酒”的生態魅力。
早在2012年,郎酒就已經推出游郎酒故里二郎鎮的相關活動。經當年紅軍四渡赤水之地古藺縣二郎鎮紅軍老街,到二郎鎮,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藏酒窖——天寶洞和地寶洞,參觀生產車間。2015年郎酒集團醞釀了一個更芳醇更久遠的新夢,打造中國“波爾多白酒小鎮”。這一項首期投資20億的造夢工程已于2015年初奠基破土。露天歌劇院、交響音樂廳、白酒博物館、超五星大酒店、酒吧畫廊、懸崖邊的游泳池……可謂是高端大氣上檔次。
“‘白酒+旅游’是一種典型的體驗營銷模式,對品牌的意義大于銷售,看得見的糧、看得見的窖、看得見的釀、看得見的藏,可以直接感知的色香味格,是很直接的消費者教育,有助于完成品牌從知名度向美譽度、忠誠度的轉化。”國內酒業研究機構——海納機構董事長呂咸遜認為,“如果細節把握好還可能形成很好的口碑傳播,所以就品牌而言、傳播而言、消費者教育而言,‘白酒+旅游’值得贊許和推廣。”
河南腳步
豫酒先行一步
河南,既有宋河、仰韶、杜康、張弓、寶豐等享譽國內的知名白酒企業,也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開發“白酒+旅游”模式方面,河南的白酒企業早已先行一步。
2015年4月,仰韶彩陶坊開啟跨界合作新模式:消費者只要購買仰韶彩陶坊系列酒,就有可能獲得1680元的旅游補貼券,目前持此券可抵現金用,到全國30條精品線路旅游均可使用,優惠幅度高達40%。在仰韶酒業的產品升級、包裝升級、促銷升級三大戰略中,旅游補貼活動是促銷升級的具體體現,最大特點是親民性、實惠性。
作為河南白酒企業的排頭兵,宋河酒業在2015年組織省內外50多家行業媒體和主流媒體,在老子故里開展了一場“走近大師——感受一粒糧食的悟道之旅”大型文化活動,每個人都化身一粒糧食,感受老子文化和宋河的酒文化。在2015年中秋佳節,宋河酒業還組織了來自全省各地的1000余名自駕游愛好者相聚老君山,開啟“2015宋河團圓夜福滿老君山”活動。
今年3月,國字宋河被授予“河南地域文化標志酒”稱號,這無疑加重了宋河在開發“白酒+旅游”資源方面的優勢。宋河酒業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宋河酒業一向重視“白酒+旅游”模式,因為它能夠拉近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在酒企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宋河有著非常好的優勢資源,不管是工業資源還是文化資源,下一步我們打算在這方面深度開發。”
發展思路
旅游線路開發中,裝入白酒工業游
目前酒企熱衷旅游營銷如火如荼,未來如何發展才能把白酒工業游做大做強?
鄭州大學體育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武東曉認為,目前的“白酒+旅游”大多是兩張皮,并沒有成為一個固定的旅游線路,也很少進入旅行社向廣大普通消費者開放。很多酒企作為旅游景點,有著“強行”塞入旅游線路的嫌疑。真正對這些酒企參觀有興趣的游客寥寥無幾,很多酒企組織的旅游團隊中,大多以經銷商、合作伙伴以及利益攸關方為主。
“總體來說,作為工業旅游的一種,酒企旅游開發仍處在相當低級階段。”武東曉說,“酒企旅游核心吸引力一是生產方式,二是企業文化。”但在如何開發上,很多酒企仍以操作企業的運營模式來操作旅游資源,沒有站在游客的角度去看待。“作為游客,我想看到什么?想聽到什么?想知道什么?酒企必須正視這些問題,而不能把旅游當做簡單的參觀。”武東曉認為,從展示、解說等各方面,有的企業表現得急功近利或者不懂旅游行業規律,總是向游客傳遞企業如何優秀、有多少產值等信息,忽視了游客的互動和參與,造成游客對這種旅游興趣索然。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旅游開發已經日漸深入的今天,酒企的“白酒+旅游”模式必須緊跟這種深度開發,僅僅以博物館方式是難以吸引游客的。“‘白酒+旅游’有可能帶來一些銷售,比如結合終端促銷、收藏酒、定制酒等,但不要對銷售業績期望過高,酒企旅游應當將‘品牌故事’與‘產品品質’結合起來,注重可視化、情境化、互動化和互聯網化。”海納機構董事長呂咸遜認為。
“白酒+旅游”模式,對于酒企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機遇。這種跨界模式對于企業來說,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挑戰也是巨大的,這需要酒企從自身的企業現實和企業文化角度出發,做好規劃、深度挖掘、不斷探索,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白酒+旅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