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隨著最后一家上市酒企發布2020年一季報。
從公布的數據來看,除茅、五等少數酒企,大部分上市酒企一季度的營收、凈利潤降幅超兩位數,嚴重者已虧損。這讓已經連續增長好幾年的白酒行業有些“不忍直視”。
有意思的是,與“凄慘”的業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酒企的股價創了新高。一邊是業績“跳水”,一邊是創歷史新高的股價,鮮明的對比讓不少人“抓了瞎”。
誠然,資本的態度反映的是未來預期。那么,二季度會像股票一樣“反彈”嗎?
從目前市場的情況來看,暫時不容樂觀。
首先,期望疫情之后的“補償性消費”,這一次不一定能惠及到尾部酒企。一方面,大眾經濟水平也受到了沖擊,處于“爬坡”階段,即使在復工復產后也不會立刻釋放需求;另一方面,白酒消費市場在需求“緊縮”后,其競爭常態已發生了變化,更不利于尾部企業。
其次,一個基本邏輯在于,大環境雖不會讓白酒的消費需求憑空消失,但會加速行業集中化趨勢。而在需求端不旺盛的情況下,能加速品牌產品在消費升級戰中對非品牌產品的擠壓和收割。
再次,白酒在夏季的競爭品類迎來優勢。目前五一長假過半,雖然市場動銷已經逐步恢復,但是由于天氣變熱,在日常聚飲中消費者更青睞啤酒、果酒等品類,提升了白酒的動銷難度。
最后,各地聚會政策未能完全放開,需要靠宴席市場拉動的品牌不容樂觀。
此外,筆者在與經銷商交流中了解到:目前不管是庫存還是動銷,他們的壓力都較大。顯然,在沒有春節市場作為緩沖的情況下,僅靠二季度的兩個節日(五一、端午)想要消耗現有庫存也是不太下現實。
在疫情的持續沖擊下,廠商對今年二季度的預期不應過度樂觀;除了考慮借助節日積極動銷外,更要想方設法穩定現金流以堅持到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