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年初的各種場合,行業組織的高層領導在講話中仍對“行業復蘇”保持了謹慎的樂觀,多次表示:全面復蘇的結論為時尚早,市場春天還有待觀察,但剛剛結束的成都糖酒會卻用現象把“復蘇”的結論再次坐實。
現在,無論是酒廠運籌帷幄的高管大咖,還是坐鎮店中忙著選貨的大商,新聞跑斷腿的老記,甚至蓉城的出租車司機,展場收紙品的大爺大媽,都已經感受到酒行業的暖暖春意。望著窗外的盎然春色,筆者在想,行業春天來了,我們該用什么來迎接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呢?
是靜如處子,手持真金白銀靜靜的觀望、等待,期待不斷冒出的競爭對手,熬不下去快快死掉?
還是翻開各種誕生于上個“黃金十年”的成功企業家回憶錄和訪談,沉浸在經驗主義的彩色泡沫中?
亦或是抱著“摟草打兔子”的悠然心態,做一個守株的待兔者,手中撥弄著老辦法,老渠道沾沾自喜,賭定所有的行業創新都會最終回到自己計定的老路上?
我想都不是。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外面的春光明媚,似曾相識燕歸來,但今年的春色怎么可能和去年完全一樣?行業復蘇也不可能只是簡單的重復和原地踏步。指望沒有創新和付出,“回到從前”幾乎沒有機會。
稍稍回頭你會發現,無論最先漸入佳境的茅臺,還是動作不斷,亮點頻閃的瀘州老窖、洋河都是靠主動創新,成為早春綻放的花朵,贏得人們的喜愛和青睞,從而征服消費者的心靈和味蕾。
膾炙人口的品牌是“穩定劑”,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幫助一線名酒企業“以時間換空間”獲得機會,然而事在人為,茅臺把今年重點放在系列酒,力推另一增長極,打造更多“裝雞蛋的籃子”;瀘州老窖則在年輕化、時尚化上初戰告捷——不要小看桃花醉的破局,其具備的文化衍生品試水意義不容小覷。
從另一個角度看酒業復蘇,雖然行業大勢已經指向回升,但乍暖還寒間,仍有不少二線與區域企業沒有感受到春意,行業活力仍沒有滲透到每一個角落。隨著這種分化的擴大,留給原地踏步企業的時間也不會太多,最終將被融入行業集中化的潮流之中。與之相對應,酒類流通環節雖然經歷幾年的外在形式創新實踐,但仍未形成具有戰略意義,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新戰法。治愈“選擇恐懼癥”最好的辦法就是馬上行動起來,在不斷嘗試中迎來柳暗花明的春天。我們期待能有更多的商業創新從酒業涌現出來,為這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