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事實上的價格雙軌制依舊我行我素。也許只有把權力還給看不見的“上帝之手”,承認茅臺的奢侈品屬性,讓市場自動調節,才是茅臺經濟學題中應有之義。
茅臺在當下中國不僅成為一種社會與經濟現象,茅臺經濟學也應運而生。茅臺成了經年累月持續性的熱門大話題,涵蓋產品、價格、供需、資本、投資、股價、金融、監管、調控、文化等多種經濟要素。
特色的茅臺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的很多共識。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有許多基礎規律發揮作用,但在茅臺面前,這些普通經濟學規律卻失效了。
實際上,現代經濟發展證明,需求創造供給,供給也創造需求,看不見的“上帝之手”能夠巧妙地平衡需求與供給,消除供求之間的不適應、不平衡現象,使供應與需求相互適應,相對一致,消除供求差異,將一切終結于供求平衡點。只是這種供求平衡點,一直處于動態變化與再平衡中。
然而茅臺卻總是處于供不應求的常態。近年來,茅臺的產能持續增長,據資料顯示,2015年酒基酒產量達到3萬多噸,2020年突破了5萬噸,并將2021年的酒基酒產能目標定為5.53萬噸,但對于需求旺盛的中國市場而言可能是杯水車薪。
巨大的供求失衡,直接導致了經銷商的惜售、囤貨與加價,再加上黃牛的炒作,茅臺最后的市場成交價被不斷推高。茅臺作為白酒,本質上還是一種商品,但指導價與實際成交價的巨大價差,甚至催生了茅臺黑市市場。為規避茅臺廠家的監管,一些經銷商在線下只賣熟客,在線上則以一些暗語代替。物以稀為貴,市場上能正常流通的茅臺也越來越少。
經濟學的替代效應決定了沒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但替代效應在茅臺身上卻失靈了。白酒的本質不是酒精而是中國文化,更是中國式社交的載體,也是中國人情感與生活交流的潤滑劑。也正因如此,被奉為“國酒”的茅臺具有了高端社交的剛需屬性,于是茅臺突破了一般商品的行業空間,勾起了更多人的興趣與渴望,成為彰顯能力與消費品位的特殊載體。非理性繁榮之下,自然無法用傳統的價值估值去算茅臺的一瓶酒到底值多少錢。
價格由價值決定,等價交換才是經濟學的應有之義,茅臺卻總是只漲不跌。價值規律是通過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體現出來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但價值規律在價格杠桿的表現也不適用于茅臺。53度飛天茅臺酒的價格一路走高,雖然廠家給出了1499元每瓶的市場指導價,但由于供不應求,茅臺酒的市場零售價飆升到現在已經接近3000元一瓶。在產品屬性上,茅臺的確具有稀缺性,原產地與釀造工藝的特殊性決定了茅臺的產能不可能無限放開,加之作為白酒的茅臺可以長久保存,越陳越香,存放的年份越久越值錢。
稀缺性、高價值、高認同、硬流通、長久保存,這些特點在相當程度上賦予了茅臺金融屬性。集消費品、奢侈品與投資品于一身,茅臺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精神產品、收藏品甚至金融產品。
為了“穩市穩價”,茅臺曾在2020年全國經銷商聯誼會定調,在今年1月1日前將2020年茅臺酒100%銷售,在2月11日前將2021年1月、2月份茅臺酒到貨量100%銷售,做到應售盡售,不留庫存。茅臺強調了“酒喝不炒”的觀點,但這樣或會導致一些經銷商既不愿讓渡套利空間按官方指導價銷售,也怕被抓了典型查處,丟掉茅臺經銷商的資格,于是依然選擇囤貨不賣。
茅臺事實上的價格雙軌制依舊我行我素。也許只有把權力還給看不見的“上帝之手”,承認茅臺的奢侈品屬性,讓市場自動調節,才是茅臺經濟學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