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給自足的觀念
首先是要思想觀念問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的組委會主席卜度安·哈弗認為,
中國白酒目前就產量和消費量來說,無疑是國際上消費量很大的烈酒。之所以白酒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主要是因為白酒企業好像不需要出口,目前白酒在國內銷售非常好。
對此,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表示,
目前茅臺產能有限,但不代表未來也會如此。到2020年,茅臺供應量將達到4萬噸,國內的需求量估計也就在2萬噸至3萬噸,剩下的供應量只能由國際市場來消化。
另外,在經歷了“塑化劑風波”、禁酒令、限制“三公”消費等政策的影響后,中國白酒行業國際化作為可能破解困局、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的方式之一。
擴大國際影響力
從以上的言論不難看出,無論是出口規模第一的珠江牌米酒還是出口額名列前茅的茅臺,出口主要還是集中在海外華人聚居的區域。中國酒類流通協會會長王新國表示,
從品牌來講,中國白酒知名品牌在國外華人生活圈中有一定影響力,但對國外消費者來講,其知名度還不夠明顯,有人知道但主動購買的外國消費者可能寥寥無幾。
除了認知度,在國際標準、品質分級和品牌認證上未得到世界級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公認也是中國白酒競爭優勢、領先地位無法在世界市場上得到彰顯的原因之一。
而在口感和度數方面,中國白酒還與海外市場存在差異。貴州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表示,
過去中國人喝茅臺都是53度的酒,但是西方國家普遍喝40多度的酒,茅臺要在西方國家打開市場就要適應西方人的口味。再有就是中外飲食習慣和飲酒文化方面的差異。茅臺酒要走出去,必須要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色,根據當地的文化來具體分析。
路在何方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傳播中心主任王賢青認為,中國酒業要走出國門,需要“闖三關”:
一是產品銷售,如何在不改變口感、包裝的情況下,融入當地的文化元素;
二是品牌營銷,最高境界是使得該品牌成為國家的文化象征;
三是用中國品牌講好中國故事。
日本的美酒專家西田惠美也認為,中國白酒走出去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的推廣普及:
第一步應該是讓人們對白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像日本清酒會與食物一起推廣,白酒也可與食物搭配,或者調配成雞尾酒,讓大家更易接受;第二步是要推廣普及白酒文化,讓消費者了解白酒是什么,比如茅臺蘊藏了什么樣的文化,而不僅僅是概念的推廣。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則讓中國白酒企業看到了商機。
鑒于白酒走出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品牌宣傳、白酒文化的宣傳等方面,難以靠某一個企業完成,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建議成立“一帶一路”中國酒業聯盟和“一帶一路”中國酒業發展基金,酒業聯盟以發展基金作支撐,開展市場調研,指導和幫助中國酒企有組織、有計劃地走出去。
然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卻認為,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酒業“走出去”直接影響不是特別大。因為“一帶一路”主要的目標并不是擴大資本輸出,而是基礎設施建設。但是能夠間接為中國酒業“走出去”創造更好的環境,提供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