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業評論 >

    葡萄酒發展之路 中國可以向美國學什么?

    2018-02-24 14:52  中國酒業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不久前在長城葡萄酒的一次會議上,中糧長城葡萄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透露出一組數據:“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葡萄酒市場,市場容量27億升,僅次于美國。在2016年,美國人消費了約340億美元的葡萄酒,從量價兩方面驅動全球葡萄酒市場。”

    美國葡萄酒的發展歷程成為中國葡萄酒企業的參照坐標,在分析行業發展及自身企業成長路徑時,不少葡萄酒企業家和市場專家在研究“美國道路”。那么這種參照的出發點是什么?對標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對中國葡萄酒發展的啟示又是什么?筆者簡單談談自己的思考。

    為何對標美國?

    筆者認為,將美國葡萄酒市場的發展作為對標參照有4個方面的理由,

    其一,中國和美國都是經濟大國、人口大國,國內酒類市場龐大。

    其二,中國酒類市場當下的格局與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非常類似,當時美國酒類市場以啤酒和烈酒(威士忌、馬丁尼)為主,葡萄酒市場占有率很小 ,進口葡萄酒占據葡萄酒總銷量的70%以上的份額。而到了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意大利、法國、德國移民的增加,跨國交流空前頻繁,毗鄰加州以硅谷為代表的中產階層開始崛起,美國葡萄酒消費的基礎成熟。

    其三,從產業研究的角度看,有一個維度是沿著GDP的增長軌跡看行業的發展。美國葡萄酒的快速發展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的人均GDP首次突破8000多美元。而2016年,我國的人均GDP也在8600美元左右,跟美國當年葡萄酒崛起時的經濟平均水平類似。

    其四,美國作為新世界葡萄酒生產國的代表,作為葡萄酒行業的后來者,形成了一套與法國等舊世界國家不同的發展模式,但卻能夠異軍突起,快速發展,成為全球葡萄酒市場中的重要一極。

    以納帕為例,看美國葡萄酒的崛起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葡萄酒消費基礎成熟以后,1976年“巴黎裁判”事件及后來的品種標志法和AVA制度,推動了美國納帕產區的崛起,同時本土出現了像羅伯特·帕克、詹姆斯·薩克林等世界級酒評家,也推動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葡萄酒市場,本土葡萄酒占據葡萄酒市場75%以上的份額。納帕崛起的幾大里程牌的節點值得梳理:

    一是人文條件。以羅伯特.蒙大維(Robert Mondavi)為代表的納帕先驅為當地優質葡萄酒樹立了里程碑,早年,羅伯特·蒙大維并沒有只圖自己的進步和發展,還帶領納帕地區其它酒廠一起去歐洲考察優秀酒莊,并與法國名莊木桐合作生產了作品一號,帶動納帕接軌國際市場。這種帶領同行一起發展的團結互助的精神成為了納帕葡萄酒精神重要部分。

    關鍵詞:轉型 國產葡萄酒 美國 納帕谷  來源:葡萄酒商業觀察  常亞楠
    商業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得荣县| 盐城市| 城市| 莱阳市| 丹凤县| 晋宁县| 尖扎县| 嘉黎县| 胶州市| 开封市| 托克托县| 巴中市| 白水县| 秦皇岛市| 昌宁县| 合阳县| 青河县| 北川| 铜川市| 武山县| 秦安县| 工布江达县| 望城县| 克东县| 延长县| 固始县| 稷山县| 沾益县| 林西县| 奉化市| 神木县| 龙南县| 灵宝市| 嘉义市| 辽阳县| 庄浪县| 马龙县| 惠水县| 兰考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