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文化 > 酒生活 >

    傳統文化的較量 黃酒與中醫

    2017-01-16 08:54  中國酒業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老中醫常說,黃酒為引,說的是以黃酒為藥引子,有引藥入經的作用。通常在藥方中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散瘀的功效。

    中醫認為:黃酒性大熱,味甘辛。功能“行藥勢、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熱飲之甚良。”

    中醫中藥用酒炮制藥材歷史悠久。相傳夏商時代已將酒用于中藥炮制,我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藥材的“酒煮”、“酒浸”的記載。近現代酒制藥材包括酒炙、酒燉、酒蒸等,除有規定者外,一般用黃酒。

    古人在方劑中用酒(如瓜蔞薤白白酒湯)或使用酒與水煮湯劑歷史久遠。如漢代張仲景所撰《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的煎法用酒七升、水八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的煎法用酒水各六升;《金匱要略》中:芎歸膠艾湯的煎法用酒三升、水五升等都屬于在補陰補血劑中加酒以通藥性的實例。

    古今用中成藥以酒為引者頗多。古方如薯蕷丸,腎氣丸,天雄散,侯氏黑散等,或“酒服”或“溫酒調服”。后世方如活絡丹,九分散,疏筋丸,七厘散等都可用黃酒送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的中藥成方制劑中有25種成方制劑需要藥引,其中如小活絡丸,馬錢子散,妙濟丸,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等10種的藥引是黃酒。

    中醫與黃酒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應舍棄的內容,古人就有將黃酒視為藥物的記載,這也是兩種傳統文化的巧妙結合。

      關鍵詞:酒文化 黃酒 中醫  來源:中國酒志網  佚名
      商業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鸡东县| 周口市| 湄潭县| 连城县| 翁源县| 西藏| 宜兰市| 龙岩市| 鄄城县| 芦溪县| 铜鼓县| 静安区| 柯坪县| 天门市| 三亚市| 内丘县| 化州市| 阳江市| 石门县| 鲁山县| 永州市| 扶余县| 惠东县| 遂溪县| 喜德县| 湘阴县| 格尔木市| 新巴尔虎左旗| 宜州市| 鲁山县| 吉林省| 洛扎县| 遂平县| 旬邑县| 兴隆县| 龙口市| 仁化县| 会泽县| 平乐县| 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