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法國波爾多的人,一定也聽說過“左岸”和“右岸”這兩個關鍵詞。“左岸,右岸”一詞,最早來源于法國巴黎塞納河的劃分。自十四世紀法國國王把皇宮移到塞納河右岸后,權力中心漸漸也移到右岸,并形成了經濟中心,而文化知識界則聚集到左岸,以建立卓爾不群的精神境界為目標。人們常說“右岸有錢,左岸有腦”。下面佳釀網小編向大家介紹波爾多產區左岸和右岸的相似與不同。
波爾多左岸的土質以礫石為主,有儲熱排水之功效,令根系深長,為葡萄帶來更多的土地氣息。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它既給了左岸赤霞珠的硬朗,又輔以梅洛的圓潤,同樣地,它為右岸帶來梅洛的豐滿奔放,又用品麗珠防止它的過度膨脹。
卡本內-蘇維濃(國內又稱赤霞珠,應該是取自詩中的描述)是最適合在此種土質上生長的葡萄之一,與其他新世界種植區相比,波爾多是較為清涼的,因而葡萄的成熟周期也較長,但同時也令葡萄的品質有了更大的保障。當然,還要看產量,通常,造酒超過4000升/公頃的產量,做出來的酒能稱為優質的都有點勉強了,在3000-3500升/公頃,品質較有保障。
用赤霞珠造出來的酒,年輕時口感硬朗、結實、單寧強勁。另外,由于梅洛這個品種有較強的適應性,在礫石土質同樣能種得出色,還能沾染些堅強的習氣,但其本質還是圓潤、豐富、單寧柔順,這種特質,剛好填補了赤霞珠的不足。
雖然梅洛在左岸不是唱主調,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左岸的配角中,還有一種叫小維鐸的品種,它更晚成熟,只能在梅多克地區才能適合,用它做出來的酒顏色紫黑,香味濃烈,單寧超勁,一口下來,舌頭都麻半天,很像濃縮過的赤霞珠。
釀酒師在調配優質年份酒時,都喜歡加一定的小比例,增加層次及復雜性,象燒菜時所用的一些特別的調味料,如廣東陳皮、孜然、花椒所起的作用。
但要產量非常低,在排水優良的地方才有這效果,所用更不能大面積推廣了,只能在梅多克生存。正是因為有赤霞珠為主角,梅洛、小維鐸為配角,才成就了左岸酒古典、矜持、含蓄、優雅的個性。
右岸的土質是石灰石、石灰質粘土和砂質地交錯存在,石灰質土是赤霞珠的惡夢,因為它在這種土質里難以成熟,根系得不到發展,還有被燜死的風險。
而梅洛就不怕,因為有頑強的生命力,它還蠻喜歡這種土質,對于一些底層還有礫石的土質,更令它出類拔萃。但用純梅洛釀出來的酒會有過分豐富之嫌,需要有另外的搭配來平衡它。
于是,同樣喜歡石灰質土的卡本內-法朗(國內稱品麗珠)成了最好的配角手段,它是早熟品種,個性剛好介乎赤霞珠和梅洛之間,能承上啟下,以其獨到的香氣和硬朗的單寧,增加了右岸酒的層次。當然,這仍然是在低產量控制的條件下才有。
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它既給了左岸赤霞珠的硬朗,又輔以梅洛的圓潤,同樣地,它為右岸帶來梅洛的豐滿奔放,又用品麗珠防止它的過度膨脹,造物主始終以和諧有序的心態對待世間萬物,反觀人類自己,卻常以超越自然為傲,以為人定勝天,經常造出一些反自然規律的產品,但始終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到最后落下笑柄一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