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消費受眾的角度來看,據也買酒《2014葡萄酒電商大數據報告》顯示,我國葡萄酒消費人群主要集中在19~30歲、31~40歲這兩個年齡段,各年齡段葡萄酒消費占比分別為46%、38%,葡萄酒消費低齡化態勢明顯。王鶯分析指出,根據我國人口結構,2013 年10~19歲、20~29歲、30~39歲的人口數量分別達到1.5億人、2.3億人、2.0億人,占總人口比重分別達到11.3%、17%、14.9%,隨著10~19歲人群也逐漸步入社會,葡萄酒消費潛在人群有望突破5.8億人。
在受眾人群擴大的同時,葡萄酒消費也在快速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滲透。數據顯示,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葡萄酒文化的普及,葡萄酒消費正快速向三四線城市滲透,2014 年三四線城市葡萄酒消費占比已上升至21%,與省會城市消費量基本持平。
再從消費結構來看,葡萄酒更多適用于大眾消費。隨著行業調整的深入,高端酒銷量明顯萎縮,消費趨向理性化。據了解,從國際市場的發展歷史看,葡萄酒的主導市場為大眾市場。統計數據顯示,2014 年國內中低檔葡萄酒消費占比高于70%,已經占據了葡萄酒行業的一大半市場。從行業龍頭張裕的產品結構來看,中高檔酒銷售占比從2011 年的70%降低到2013 年的50%,而低檔酒銷售占比則從2011年的30%提高到2013 年的50%。今年張裕表示,未來會把大眾餐酒做到70%。
挑戰依然存在
行業龍頭的業績回暖并不能說明行業已經走出低谷,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只能說市場正在呈現恢復性增長,葡萄酒行業的調整仍在繼續。齊魯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胡彥超認為,可以肯定的是,葡萄酒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階段,葡萄酒價格下移已經成為定局,大眾消費市場將成為行業的主戰場。
不過,就在國產酒與進口酒的貼身肉搏中,雙方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困難。
對于進口酒而言,其在渠道網絡建設、品牌影響力打造以及渠道經銷政策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落地。雖然進口酒有著性價比高的優勢,但是其一方面缺少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另一方面,缺少多年市場經驗的積累。法國著名藏家、人頭馬家族后代愛德華·君度此前在接受《華夏酒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值得國產酒學習的是進口酒對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如中國)都有著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的戰略規劃,市場步伐比較穩健。
對于國產酒而言,一是2010年后整個產業銷售量的下降傳導到上游種植業,國內部分產區出現了拔葡萄樹或葡萄樹冬季不埋土的現象;二是行業深度調整帶來產品結構的變化,很多銷售企業在2014年瀕臨倒閉,生產企業出現大量庫存積壓;三是葡萄酒產品缺少個性,釀酒葡萄的品質也最終影響了產品品質的進一步提升;四是種植、生產技術等高水平人才匱乏,跟不上產業快速擴張的需要;五是市場推廣模式和本土葡萄酒文化建設滯后。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王祖明表示,推廣模式的陳舊,營銷人員葡萄酒專業知識的缺乏,葡萄酒文化建設不能有機地結合,已經不能適應消費市場的細分和變化,亟待改變,否則必將影響國內葡萄酒產業的做大做強。
在中國釀酒大師、濱州醫學院黨委書記劉樹琪看來,近幾年葡萄酒行業已經進入戰略調整期,走向新常態,國產葡萄酒行業必須重視個性化和性價比,強化人才和智力支撐,在產區、葡萄基地、企業、營銷等方面推進各產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