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收官!最后一個交易日白酒、醫藥等藍籌股砸盤,滬指破位,失守年線。
回顧整個11月,可以說是風格輪換非常明顯的一個月。建材、鋼鐵、煤炭等周期板塊雖然近幾日回調,但全月來看依舊是為數不多的上漲板塊。農林牧漁、非銀金屬、醫藥以及食品飲料等年內強勢板塊本月均有所回調。而科技股則出現了分化,電子板塊走強,通信、計算機板塊收跌。
對于29日醫藥、白酒股回調,基金經理們認為主要原因是這些板塊目前估值高企且資金集中,導致相關個股抗沖擊性出現松動。在目前大盤震蕩的情況下,基金經理建議投資者短期不要追漲殺跌,而是布局長期,醫藥、科技板塊都是不錯的方向。
資產估值高,抗沖擊性減弱
11月29日滬深兩市迎來震蕩下跌,其中以消費白馬為代表的核心資產板塊盤中跌幅超過3%。
對此,中庚基金認為,食品飲料及醫藥生物板塊領跌,源自11月28日醫保藥品談判的事件性擾動,但實質是高估值且機構資金高度集中,導致相關核心資產抗沖擊性出現松動。
醫藥板塊(尤其是高估值創新藥細分板塊)迎來回調,說明此前市場認為的“醫藥集采擴面降價的政策利空反映已較為充分”有待進一步觀察,政策面對醫藥行業的市場沖擊依然需要消化。
在醫藥板塊下跌帶動下,今年以來表現強勢的食品飲料尤其是白酒板塊聯動迎來回調。包括消費白馬在內的核心資產板塊當前估值高企且漲幅已至高位,在資金高度集中且形成一致預期的背景下,這類資產正在形成:無負面沖擊向上空間不大,但有負面沖擊則會下調幅度較大的局面,在較極端情況下甚至有發生踩踏的可能性。
國泰基金經理徐治彪更是直言道,當前市場不少醫藥、消費類公司已被高估。市場最終都會出現均值回歸。現在再去買那些高估值的醫藥股,已經很難賺到公司業績的錢了,可能只能賺到博弈的錢、泡沫的錢。
A股“喝酒吃藥”行情不再,市場熱點零星,題材股集體啞火,滬指更是圍繞2900點上上下下有一段時間了。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該如何自居?
天弘基金認為,A股短期內或仍將延續當前的來回震蕩態勢,向下空間不大,向上需要耐心。操作上,短期震蕩行情中切忌追漲殺跌,密切保持對以上板塊的關注,在震蕩下探機會出現時抓緊上車。
針對近期市場震蕩,嘉實基金歸凱表示,年底年初有一些資金會兌現收益,短期市場震蕩波動在所難免,但看好市場中長期表現。
在明年的投資布局上,歸凱也建議投資者要更關注公司質量和長期成長前景,避免投資爛公司,或參與短期炒作,摒棄過去“炒概念”“追逐熱點”的行為模式。
短期回調不改醫藥長期趨勢
落地到投資者最關心的行業配置上,基金經理們又有哪些推薦呢?雖然醫藥股今日大跌,但還是有不少基金經理看好這個行業的長期發展。
上投摩根基金方鈺涵就表示,雖然醫藥行業分化明顯,但是醫藥醫療領域是經濟弱相關的、滿足國民健康需求的剛需型、消費型的支出,從歷史上來看,長期可以跑贏整個經濟增長和通脹,因此是值得居民長期超配的資產領域。
展望后市,建議關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CRO和CMO,部分醫療器械和高低值耗材,特色原料藥等)、國內本土優勢的公司(醫療服務,藥房零售,血制品,部分醫療器械和高低耗材等),以及享受大國紅利(類消費品)的龍頭公司的投資機會。
創金合信基金皮勁松稱,醫保是醫療費用最大支付方,國家醫保局成立后,醫保資金使用將會更加嚴格和精細化,最主要的表現就是騰籠換鳥,壓縮輔助用藥、專利過期原研藥,將更多臨床必需的創新藥納入醫保。
創新藥是醫藥投資永恒的主題,仿制藥帶量采購政策明確后,倒逼企業創新轉型,最近幾年創新藥IND(新藥臨床申請)數量爆發式增長,預計未來幾年將是國產創新藥收獲期。
不過海富通基金呂越超認為科技股才是權益長牛的“沖鋒號”。其認為,這一輪科技股的行情將會比2012~2015年移動互聯網浪潮驅動的科技股行情更大更持久。當前,兩條清晰的主線正引領著產業快速成長,一是5G拉動的新一輪全球科技創新周期,另一條主線是以半導體、基礎軟硬件為代表的中國科技自立周期。
創金合信基金周志敏也表示,科技行業上市公司正處在一個以5G為龍頭,物聯網為形式的產業新周期的起點上。與2019年相比,2020年建設的規模大概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今年一些偏產業鏈上游的公司業績已經爆發,明年產業鏈中下游有望進入業績推動的時刻,如設備商行業、網絡建設服務行業、5G終端行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