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辛棄疾無疑是少數能擔得起這種贊譽的人。年少起義、奔襲千里取叛將人頭,一掃南宋疲態;起起落落間著得萬字平戎策和千古豪放詞,稼軒真正是上馬征戰沙場、下馬詞賦人生的文武全才。
辛棄疾深愛南宋的山河,同樣也愛酒,根據鄧廣銘先生的《稼軒詞編年箋注》,辛詞共六百二十九首。其中涉酒詞三百五十三首,占其詞作總數的六成左右。其中僅“酒”字就出現了一百八十二處,詞題中還有二十余處,另外“醉”字出現了一百四十一處,其它與飲宴相涉的“飲”、“杯”等字亦有多次出現。皆云陶潛詩中篇篇有酒,那么,若言稼軒詞中篇篇有酒也不為過。
“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酒是稼軒的樂土,飲之忘憂;“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酒是稼軒的詩國,飲之飄逸;“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酒是稼軒的家園,飲之夢圓。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我飲不須勸,正怕酒尊空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齊魯大地的豪飲和豪放同樣聲名遠播的。辛棄疾這位山東大漢,身量高大,酒量也同樣驚人,一生使酒任俠,嗜酒好飲,狂放不羈。稼軒飲酒,無需佐以歌舞琴瑟,也不必好友相勸,酒到杯干,只怕無酒可飲。
正因為十分好酒,稼軒到了晚年,嗜酒而生疾,竟連筆都拿不穩了,因而不得不戒酒。因為這段際遇,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戒酒詞,詞中有詞人戒酒的決心、掙扎,以及一絲愛酒之人的孩子氣。稼軒的經歷告誡著后人:酒雖好,若豪飲無度,也是有害而無益。
萬事一杯酒,長嘆復長歌
辛棄疾酒詞的大量出現絕非偶然,詞人空懷一腔報國赤誠,但是壯志難酬,才能無處展現。精心寫就的《美芹十論》、《九議》呈上后如石沉大海,故鄉如若焦土,“佛貍祠下”已經“一片神鴉社鼓”,耗盡心血寫著的“萬字平戎策”竟比不上“東家種樹書”。一切理想都變得荒蕪與慘淡,詞人轉而投向酒鄉,喝一杯消愁的酒,似乎也是良策。
承平時期,酒是“被詞情掇送,伴富貴閑愁”的詞酒風流;變革時代,酒又呈現出“浮沉人間,深入醉鄉安穩處”優游的情態。而當了無希望的時候,酒的妙處,就在于它愿意給與需要的人一方歸處,無論長歌當哭,還是以壯俠氣。
醉里不知誰是我,非月非云非鶴
辛棄疾是愛酒之人,也是一位常醉之人。辛棄疾寫起自己的醉態,可謂傳神之至。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哪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醉耶?醒耶?是醒中之醉?還是醉中之醒?任憑人們猜想去罷。
詞人悠游在醉與醒之間,既有醉時的憨態可掬,又有對現實的短暫回避,似夢似醒間,恍然頓悟,何必在乎后人言說或是旁人揣度,得醉且醉,何必強求許多,這大抵就是酒的治愈,也是世人無法與酒割舍的緣由吧。
從古到今,詩酒是不分家的,有詩無酒終無趣,有酒無詩不風流,在詩酒相諧的問題上,詩勝于酒者近乎儒雅,酒勝于詩者近乎粗蠻,唯獨稼軒不僅做到了詩酒和諧,更超越了詩酒,多出了許多英風俠氣和瀟灑風流。
在一腔熱血的激勵之下活出自己,喝自己的酒,寫自己的詞,從容應對,出入之間,雖然時有不如意,卻也精彩絕倫,這就是無與倫比的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