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文化 > 酒生活 >

    古代玩情調的文人 他們的詩酒情與個性

    2017-02-14 11:38  中國酒業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古代文人嗜酒,是不爭的事實。與酒結緣一生,盡管有悲喜愁苦諸味雜陳,卻從飲酒中體味生活的樂趣,追尋文化的品味。這種文人的酒文化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文環境,以及個人際遇是分不開的。用通俗的話來說,玩情調,彰顯個性。

    1.陳遵投轄及劉伶隨行隨飲

    中國有個成語叫“陳遵投轄”。西漢嘉威侯陳遵,性嗜酒,善書。史載,漢平帝時,陳遵“以列侯居長安,賓客滿門,酒肉相屬”。熱情好客,酒肉管夠。他立有“規矩”:賓客滿堂,立即緊閉大門,命人把客人來車的車轄投入井中,讓客人無法離去。轄,一種小物件,用來插車的軎孔,固定車軸,阻止車輪外脫。去其轄,車不能行。后人用“陳遵投轄”褒譽盛情留客。

    還有一位孔融,少好學,博覽群書。漢魏時,曾舉為北海相。明代曹臣《舌華錄》載,當孔融失勢在家,居然賓客日滿其門,他不禁感嘆:“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一個位高列侯,一個失勢居家,境遇迥異,他們的訴愿相同:客常滿,尊不空。

    倘若說,聚眾群酗,追求的是氛圍熱鬧,酣興意暢;那么,三幾知己酣飲,追求的是襟懷相契,放任忘形。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相與友善,經常一起在竹林下宴飲。

    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能著文。史載,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爭,遂酣飲為常”。世家子弟王恭曾問王忱,阮籍嗜酒比漢代司馬相如怎么樣?王忱答道:“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直指阮籍胸中郁結不平。而且,嗜酒成為其安身保命的方式。當時,司馬氏的心腹鐘會,權傾一時,數次以時事試探阮籍,欲治其罪,阮籍幸而以酣醉避禍。

    劉伶亦嗜酒,著有《酒德頌》,稱飲酒“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而且,“不覺寒暑之切膚,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以飲酒為德,也就是宣示飲酒的一種情調。于是,劉伶干脆攜一壺酒,坐上鹿車,隨行隨飲。還叫人扛上鐵鍬跟著,說“死便掘地以埋”。

    2.酒與詩文,二者密不可分

    唐代“竹溪六逸”,指開元末年,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六人,結隱在泰安府(今山東泰安)徂徠山下的竹溪,天天聚而縱酒酣歌,以酒會友,以文會友。

    唐代詩人杜甫有《飲中八仙歌》詩,描寫賀知章、李琎、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人嗜酒,以及各自的醉態,勾劃他們豪放不拘的性情。詩句“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正是展示李白從徂徠山下走出來的本色。不過,賀知章等八人并無一起聚集宴飲,只是先后在長安呆過而已。

    看來,吟詩覓句,成為飲酒玩情調的一種文字游戲,或直抒胸臆,或寄托訴求。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錄有一段逸事:明代蘇州有位老儒朱存理,博學工文,頗攻詩。其在吳中舊族王氏家中教書時,一天,朱老夫子與主人晚酌之后,獨在庭中,適見月上,靈感一動,吟得詩句:“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吟畢,喜極而狂,拍門大叫,連呼主人起來。

    關鍵詞:酒文化 劉伶 李白  來源:羊城晚報  李樹政
    商業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和县| 托里县| 丰顺县| 衡山县| 玉树县| 和硕县| 惠东县| 昆山市| 西吉县| 阜宁县| 防城港市| 永嘉县| 蓬溪县| 醴陵市| 黑山县| 宜川县| 宁南县| 六安市| 海兴县| 伽师县| 莫力| 肇源县| 兴安盟| 广州市| 岳池县| 海晏县| 启东市| 五寨县| 淄博市| 河南省| 仙居县| 屏山县| 枣强县| 会宁县| 红河县| 乌拉特中旗| 山东省| 平原县| 呼和浩特市| 宜兰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