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啤酒市場經歷了調整期后,逐步呈現高端化趨勢,精釀啤酒作為舶來的高端啤酒快速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雖然市場份額不足1%,但是眾多國內外啤酒企業如百威、嘉士伯、喜力、青島、燕京通過研發產品線或收購的方式加碼精釀啤酒領域。北京商報記者深度研究不同酒企的市場動作,推出精釀啤酒系列報道。
喜力啤酒通過兩次收購,已于近日取得了美國知名精釀廠商Lagunitas100%股權。此外,喜力還推出多款精釀產品。隨著精釀啤酒在全球市場走俏,傳統啤酒企業通過合資并購等方式,打造精釀業務版圖謀利。業內人士指出,喜力傳統啤酒業績收效有限,但此時加碼精釀啤酒業務,既有百威形成強勢競爭,同時又有輿論爭議,喜力啤酒能否在精釀藍海中更勝一籌,仍有待市場檢驗。
爭奪精釀市場
傳統啤酒行業競爭激烈,市場盈利空間有限,精釀業務轉而備受傳統啤酒企業青睞。荷蘭啤酒巨頭喜力今年5月完成對美國知名精釀酒廠Lagunitas余下50%股份的收購,為擴張旗下精釀啤酒業務再添濃厚一筆。此次雙方交易財務細節沒有對外公示,但以Lagunitas目前市場銷售情況可大概得出,此次喜力收購金額或在5億美元左右。
收購完成后,喜力將保持Lagunitas獨立運營,并任命其創始人和執行主席Tony Magee在現有職務外兼任喜力全球精釀總監。
據悉,喜力對Lagunitas的首次收購在2015年,該精釀啤酒廠良好的市場增速為喜力打造精釀啤酒版圖形成助推。喜力美國總部公關總監Bjorn Trowery曾表示:精釀啤酒在美國和歐洲已經形成一項重要的市場趨勢,而這種趨勢也在中國和巴西、墨西哥等新興國家出現。除資本并購外,喜力近期以Maltsmiths Brewery的品牌推出兩款新品。
對于喜力今后的精釀啤酒業務布局,北京商報記者對喜力進行采訪,相關人員以企業處于緘默期為由,并未給出答復。
精釀紅利“補血”
相關數據顯示,早在2012年,包括百威英博、米勒康勝、喜力在內的各大啤酒巨頭市場份額均被精釀啤酒搶占。據市場調查機構Guest Metrics數據顯示,該年1-9月期間,百威英博市場份額減少0.55%、米勒康勝減少0.5%、喜力減少0.45%,但同期精釀啤酒的市場份額卻增長2%。且就品牌而言,米勒淡啤跌幅達0.65%;百威輕啤下跌0.45%;科羅娜特釀下跌0.35%;喜力則下跌30%。傳統啤酒品牌在即飲渠道因精釀啤酒失利,深諳生意經的大啤酒企業終于注意到精釀啤酒這塊業績跳板。
整體而言,當下中國進口啤酒市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且伴隨進口均價下降,進口啤酒成為國內大眾消費者的日常消費對象。而在此背景下,將精釀啤酒視為新興產業的中國市場,消費需求攀升、發展空間大,為國外啤酒品牌提供市場利好。據中國精釀啤酒行業數據顯示,從2016年國內小、微釀造的麥芽消耗量和設備新增情況來看,中國精釀啤酒的市場份額占比仍然不到1%。雖然中國精釀啤酒占比將始終低于美國,但整體規模最終達到15%左右。
此外,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釀酒工程研發部主任王德良對于大資本發力精釀啤酒行業的主要原因也曾指出,相較于傳統工業啤酒,精釀啤酒有著較高的利潤空間。有數據顯示,國內精釀啤酒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可達50%和30%。
市場競爭呈白熱化
眾所周知,想在精釀啤酒市場分羹的傳統啤酒企業不在少數,而目前比喜力更加激進的則為其強勢競爭對手百威英博。資料顯示,自2011年起,百威英博先后收購美國、意大利、加拿大、倫敦、中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的精釀品牌,收購速度之快可達一個月內收購三家精釀酒企。
啤酒巨頭集體涌向精釀行業的時候,卻遭遇了美國精釀酒商協會的極力抵制。近期美國精釀酒商協會推出“獨立精釀”的標志,旨在方便消費者區別獨立酒廠的精釀啤酒,和“工業化”的精釀啤酒。目前全美國有約5300個精釀品牌,只要是符合“精釀啤酒定義”的精釀廠牌都能免費使用這個標志。喜力收購美國明星精釀啤酒廠,原本受行業爭議,此次精釀行業再立新規,產品輿論及局部市場難免再受干擾。
業內人士對此指出,近幾年轉戰高端啤酒戰線的喜力業績收效有限,此時加碼精釀啤酒業務,既有百威形成強勢競爭,又有精釀啤酒行業新規正身及輿論干預,喜力啤酒能否在精釀藍海中實現謀利,仍有待市場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