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于2015年10月1日起實施。其中提出,企業要在原料投放、驗收等生產源頭、渠道分銷等多個環節中層層把關,確保最終產品的安全可靠。對洗牌在即的紅酒行業而言,這些高標準、嚴要求的細化規定無疑帶來政策層面的支撐。在生產經營準入門檻進一步提高后,將會加速市場競爭中的優勝劣汰。
為此,記者專訪了吉卡斯國際酒業(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龍,從源頭產業鏈、食品安全追溯、紅酒行業競爭亂象、產業轉型等角度,詳細解讀了新《食品安全法》帶來的震動與影響。
談現狀
仍存加白糖、酒精等“潛規則”
記者:新法對生產、經營企業都有具體規定,如原料驗收追溯、銷售環節驗收等。對行業來說,有哪些實質性影響?
劉龍:這是巨大的利好消息。當前進口葡萄酒品牌比白酒品牌多3倍以上,但市場集中度很低,門檻過低,市場分散導致很多企業開始價格戰等無序競爭,也拉低了產品質量。
監管越嚴格、控制越細化,以次充好、不重視源頭控制的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記者:紅酒行業還面臨哪些安全問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劉龍:國內仍處于非常原始的階段,或惡性競爭階段。廠家都在瘋狂打價格戰,極力控制生產成本,甚至鋌而走險造假。
毫不夸張地說,很多廠家都是起個英文品牌名,隨便找個國外酒莊或者國內葡萄酒基地生產,某些廠家甚至一次性弄50多個品牌,憑價格和出貨量取勝。但生產源頭、供應商良莠不齊,酒類品質也不穩定。
由于種植條件有限,果肉的葡萄糖含量普遍較低,成品的酒精含量最初在12%左右,國外一般在14%以上,業內也流行加白糖、酒精發酵等“潛規則”。
談管控
需把控種植、釀造等源頭
記者:對生產、經營企業而言,由惡性競爭引發的安全隱患,該如何解決?面對規模、質量良莠不齊的供應商和生產源頭,該如何進行規范和管控?
劉龍:一瓶紅酒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種植、釀造、灌裝、分銷等多個環節,只有對源頭種植、流通等環節形成強有力的控制和監管,才能把控產品質量。
我在澳洲考察葡萄酒莊時,印象最深的是當地禁止在低洼處種植葡萄樹,因為潮濕、多霧的環境會帶來蟲害,影響葡萄果質。大規模的葡萄種植園,全部選擇在有一定坡度、日照條件好的土地中,以提升葡萄的含糖量和品質。
近年來,吉卡斯在澳洲投資了巴洛特五星級酒莊,擁有700多畝葡萄種植園,在經過自主采摘、釀酒后,到工廠灌裝,最后通過海關進口到國內。同時,吉卡斯還和菲特詩、凱富、富倫谷酒莊進行戰略合作,每年能夠產出100多萬噸優質紅酒。
談溯源
追溯體系利于避免以次充好
記者:國家即將出臺的食品安全質量監管追溯體系,讓食品從生產到銷售都做到可控可查。行業內做了哪些深入準備工作?有哪些已經落地的成果?
劉龍:一是能讓消費者喝到高質量紅酒;二是能夠有效管控渠道商,避免以次充好等行為,最終將品牌造假、公海灌裝的“假洋牌”淘汰出市場。
從2013年開始,吉卡斯就投入百萬元,搭建了紅酒溯源體系。每年銷售的100多萬瓶紅酒,瓶身都標示了二維碼和密碼,能夠查詢到每瓶酒的流通環節,如具體的報關入關時間、進口貨源批次等。
記者:食品安全的維護進程中,企業應承擔哪些責任?會遇到哪些困境?為什么?
劉龍:企業要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把好關。對于無序競爭的亂象,仍要借助行業自律,但目前還缺乏統一規范標準或對應的監管措施。但在國外市場,當地都有第三方行業協會、連鎖渠道,對各品牌執行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指導價格。
我們呼吁具體落地措施,通過加強監管、成立官方酒業協會等形式進行監管和指導,對零售渠道進行抽查監督,促進市場良性競爭。
記者:新法也鼓勵企業制定更高標準、更嚴格管理體系。這對生產、經營企業而言意味著什么樣的變化?
劉龍:近年來紅酒市場穩定增長,去年整體規模已經到達600億元左右?梢钥隙ǖ氖,將來能夠達到4000億元白酒市場的30%左右,紅酒規模在近幾年還要翻一倍。
吉卡斯集團也在同寧夏賀蘭山、山東煙臺等葡萄種植基地商談合作,計劃依托國外酒莊成熟技術體系和信用背書,建立種植-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打造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