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伴隨行業消費升級,進口葡萄酒品牌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實現持續性快速增長,國產葡萄酒在強壓之下進入調整期。在酒水消費趨于年輕化、時尚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勢頭正猛的進口葡萄酒吸引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入局謀利。值得一提的是,進口葡萄酒除帶來豐厚的紅利外,隨之引發的品牌“擦邊球”、注冊空殼企業、國內灌裝勾兌、低檔酒冒充高檔酒等進口酒亂象問題也愈加凸顯。
業內人士對此指出,以次充好、以虛假價格為銷售噱頭屬違法行為,從消費者角度而言,購買到劣質產品可依法追究商家的民事責任;從市場角度來看,進口葡萄酒市場亂象叢生,不僅對真的進口葡萄酒品牌形成傷害,還對市場秩序形成干擾,進口葡萄酒市場亟待調整。
近幾年中國酒水消費環境趨于年輕化、市場化、多元化。進口葡萄酒因此發展成為消費新寵,而國產葡萄酒在市場承壓之下進入調整期。進口葡萄酒雖然為渠道帶來商機與紅利,但假酒入市、品牌“擦邊球”、國內灌裝勾兌、低檔酒冒充高檔酒等問題也日漸凸顯。
今年以來,多起假酒案件及進口酒價格亂象事件屢遭曝光。
12月,央視報道了大連市公安局食品藥品偵查支隊聯合沙河口公安分局成功偵破一起特大生產銷售假冒紅酒案件,涉及全國15個省,涉案金額3億余元。據悉,案件查辦中,專案組扣押假冒澳洲知名葡萄酒品牌奔富、法國葡萄酒巨頭拉菲的紅酒1萬余瓶,其他品牌紅酒3萬余瓶,假冒奔富、拉菲等瓶塞、瓶貼等商標標識2萬余個,假冒奔富系列紅酒瓶6.5萬余個。
8月,一則內容為“一瓶‘掃碼價’為1399元的進口葡萄酒,實際售價僅為11.5元/瓶”的新聞掀開“高掃碼低售價”的酒業潛規則。而在此之前,廉價無名的進口葡萄酒入市后價格翻幾十倍高價出售給消費者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