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世界酒文化博覽會舉行期間,茅臺、汾酒、瀘州老窖、古井貢、西鳳、洋河、劍南春、董酒、水井坊、五糧液、寶豐、宋河等十七大名酒在中國酒業協會牽頭下達成了“中國名酒·杏花村共識”。
從醬酒四巨頭聚首的二郎鎮會議,到川黔名酒“沈陽宣言”,從濃香白酒“秦皇島宣言”,到清香白酒的“太原共識”,再到今天十七大名酒的“杏花村共識”,中國白酒恍然間已進入“合縱連橫”狀態,而“競合”也一躍成為當下白酒行業最熱詞匯。
酒企為何熱衷于“競合”?我們究竟該如何解讀“競合”,酒行業又該如何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交流中競爭?
競合背后:行業回暖是大背景,最強白酒是大目標
首先,行業已經進入全面復蘇,開始了新一輪高速發展階段。今年上半年白酒板塊總營收同比增長21%,凈利潤同比增長25.7%,而名酒企業業績更是遠超于此。從2012年開始的五年調整期,包括名酒在內,都深陷于行業調整,自然沒有精力能固得上行業的事。企業自身的日子好過了,就有時間和精力來思考一些行業的大事,而這從今年各大酒企熱衷于企業間走訪和交流協商就可見一斑。
其次,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白酒行業的繁榮離不開酒企的發展,而酒企的發展更離不開行業的整體繁榮,只有整體市場做大了,各酒企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名酒企業自身迎來更多利益和價值。
再次,名酒的責任。中國名酒,一直是白酒產業的中流砥柱,其影響力、示范性毋庸置疑。而名酒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使得企業要擔當行業道義,反哺社會,尤其是現在,各大企業都不存在生存問題,名酒企業在尋求更大發展的同時,不僅有抓住機遇的共識,更有一種企業的社會責任。正如茅臺集團總經理李保芳所言,參加此次會議就是出于一種企業社會責任使然。
此外,市場發展的不均衡。白酒行業起起伏伏是正常現象,白酒行業始終會在調整中發展,尤其是當下市場發展依舊處于不均衡發展之中,既有四川、河南這樣名酒覆蓋度很高的市場,也有東北這樣還待開發的市場,所以名酒企業有“不要單打獨斗的,攜起手來實現共贏”的需求。
最后,只有聯手起來才能更好更有效的引導新消費觀念。在新常態下,新消費觀念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單靠一家企業很難實現對新消費觀念的引領和培養,但攜起手來,提升科技含量、品類價值,乃至于走出國門、塑造白酒健康新形象將事倍功半,而所有白酒企業也將受益于此。畢竟,名酒間目前的競合改變社會對中國白酒整體認知大于酒企間的短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