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國內其他葡萄酒產區,四川葡萄酒產區仍然處在初級階段,長期存在分布散、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不高的現象,既沒有叫得響的區域品牌,又缺少一個真正的“領頭羊”企業,現狀堪憂。
和同區域白酒產業的強勢相比,葡萄酒業常年集體失語。近兩年來,由政府牽頭推動,關于四川產區轉型升級的話題不斷,但是轉型之路不易。
四川葡萄酒產區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轉型升級的道路究竟該怎么走?留給當地葡萄酒企業的現實問題仍然很多。
1、三十年,從“0”到“1”
四川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
1981年,因農戶栽種的500畝玫瑰蜜葡萄賣不出去,渡口市(現為攀枝花)平地鄉(現為平地鎮)政府出面與昆明市瓶酒廠協商成立了平地葡萄酒廠(攀枝花攀西陽光酒業有限公司前身),為昆明瓶酒廠提供葡萄原酒。
同時,政府層面也已有意引導釀酒葡萄的種植。1983年應四川省人民政府邀請,知名學者李華博士對阿壩州小金縣的氣候、土壤條件進行了考察,并于1988年發表論文《優質葡萄及葡萄酒生態區——四川小金》,向世界首次介紹了小金產區。
與此同時,為昆明瓶酒廠提供了三年原酒的平地葡萄酒廠開始謀求轉型。
1984年昆明瓶酒廠面臨搬遷,平地鄉動了升級廠房、葡萄園,打造自有品牌的念頭。并向北京市葡萄酒廠和煙臺張裕取經。1985年注冊成立了渡口市葡萄酒廠(后改名為攀枝花葡萄酒廠),注冊商標為“寶星”牌,年生產能力達1200噸。
但是只勉強經營了十年,1995年,由于經營不善被迫停產。1997年,四川亨達葡萄酒廠接盤,兩年時間又再易其主,1999年1月,成都恩威集團出資肆佰萬元全資收購原攀枝花市葡萄酒廠,并注冊成立了攀枝花市恩威酒業有限公司(后更名為攀枝花攀西陽光酒業有限公司),經營至今。目前有“攀西陽光”、“蜀紅”兩大系列50余款單品。
自此,攀枝花這個代表性小產區影響力基本確立。幾乎同時,西昌、德昌等安寧河谷流域小產區開始初現規模。
1996年,泰國正大集團決定在涼山州西昌地區投資興建一家葡萄酒生產企業,并邀請中外葡萄酒專家到西昌、德昌等安寧河谷流域的大片丘陵地區進行考察。1998年6月建立母本園和示范基地。2000年4月,西昌正大酒業有限公司成立,成套生產設備從國外引進,設計年可生產葡萄酒1000噸。目前,公司擁有葡萄種植面積800畝,年產量500頓,年產值4000萬元,年銷售4000萬元。
90年末-2000年初,四川葡萄酒產區大力完善產業版圖時,膠東半島、懷來、云南等產區已經擁有在全國和區域市場有一定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大單品。以云南紅為代表的高山葡萄酒,以張裕為首的國產大品牌,和一部分進口葡萄酒開始大舉進攻西南市場,搶奪本地市場的同時,外來勢力也進一步催生著四川葡萄酒產業的發展。
1998年,張正橋創立九寨溝天然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陸續從法國引進釀酒葡萄——赤霞珠、美樂、蛇龍珠、品麗珠等系列品種,開始釀造神溝九寨紅牌葡萄酒。目前,公司擁有葡萄種植面積20000畝,年產量6000頓,年產值2億元,年銷售近1.2億元。
隨后,康定紅、領地等一批葡萄酒生產企業陸續發展起來。
經過三十年發展,目前已基本形成四個子產區,以阿壩州茂縣、理縣為代表的岷江上游子產區;以阿壩州小金、金川為代表的大渡河流域子產區;以甘孜州得榮、鄉城為代表的金沙江上游子產區和以涼山州西昌和攀枝花為代表的安寧河谷子產區。
四川釀酒葡萄的種植區域基本位于高山地區,并形成緯度低(最低北緯26度、最高北緯33度),海拔高(1200—3300米),落差大的特點,主要集中在1500-3200米之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酒產區。
2、產區概念
跟風還是出路?
2018年,四川正式打出“中國四川·世界高山葡萄酒產區”的品牌概念,盡管擁有超過三十年種植釀酒葡萄歷史,但直到今天,省內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葡萄酒企業僅有20家,其中有產品上市的13家。年銷售在1個億以上的企業僅有兩家,大部分企業仍在一千萬的門檻下掙扎。
根據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協會對16家主要葡萄酒企業所作的統計,截止2018年12月底,四川省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大約4.6萬畝,年產能1.2萬噸。2018年全省葡萄酒產值4.9億元、年銷售額2.8億元。
從數據上看,整個產區的產能和產值可能還無法和其他產區的個別企業相提并論。大多數企業掙扎在溫飽線上。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四川省葡萄酒與果酒行業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周勁松認為,當下四川產區面臨的問題非常緊迫,但最突出的問題體現在產品和經營思路上。品質參差不齊、葡萄酒產業意識淡弱,缺乏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部分企業經營者思維方式落后,經營管理模式落后。
在區域白酒發展強勢的大背景下,四川葡萄酒產業卻處在及其尷尬的狀態,一位熟悉當地情況的酒商告訴酒業家記者,四川90%以上的葡萄酒企業仍處于小作坊式的發展狀態,既缺乏愿景,又缺乏魄力。
這位酒商認為,和某些產區相比,四川省內不缺少對葡萄酒的消費市場,具有產銷同區的優勢,此外,產區所在地有獨特的藏羌族和彝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很適合搞酒莊游。但是由于產區都處于高山高原地帶,適宜葡萄種植的山地資源有限,且較為分散,再加上交通條件相對落后,綜合制約著企業擴大產能。
轉型迫在眉睫。周勁松認為,面對產區企業分散、薄弱的現實,只有抱團發展,打造產區品牌才有可能應對市場競爭。2018年,在四川省政府和四川省葡萄酒行業協會的推動下,首次提出了“世界高山葡萄產區”的概念,10家葡萄酒企業第一次組團亮相3月全國春糖。
然而,產區概念推出后,短期內效果還不明顯,對此,周勁松認為,在政府和協會搭建的平臺上,企業要多在市場上找方法。目前,四川葡萄酒企業普遍沒有建立起來面向市場的銷售體系和網絡體系,品牌推廣和營銷手段沒有跟上,與目標消費者接觸不夠,無法形成品牌概念。
也有觀點認為,推廣產區概念沒有錯,增加了區域內葡萄酒的宣傳賣點,但是四川葡萄酒產區雖有較強的升級意愿,卻很難改變業已形成的產區競爭格局,高山葡萄酒的概念要叫響,必須有好的產品和強勢品牌拉動,現階段仍需要好的企業多出精品酒,以大單品、強品牌來為產區賦能,從而帶動整個四川產區發展。
3、各顯神通
先“活下去”再“活得好”
事實上,產區概念發展的空間很大,但更需要企業明確產品內核,首先講清楚“我是誰”。有業內人士評價四川葡萄酒產區的產品,認為產品名稱同質化現象很嚴重,都想突出少數民族特色,卻讓產品失去了個性。
四川省傲世云莊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江認為,現在講產區概念,四川沒有擁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酒,產區價值缺少有力支撐,就像沒有領頭羊的羊群,很難將集合優勢發揮好。因此,做強自己的品牌,才能更好的在產區平臺上與大家相互賦能。
而品牌的前提是品質,其次是營銷。王江剛接手時公司幾乎在生死邊緣掙扎,由于長期走低端路線,品牌缺乏市場價值,企業難逃惡性價格戰的命運,他首先改良了品質和工藝,砍掉低端產品,并組織行業專家對產品進行多次盲品、盲評。
此后,進行了精準的價格段區分,同時針對各價格段產品選擇不同推廣渠道,伴隨全國多場地推活動,并選擇進駐高檔餐廳,開拓歐洲市場。而高山產區這個概念也被作為產品背書一同出現,僅一年時間,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樣的例子是企業品牌和產區品牌相互賦能的最佳案例。給同樣走小酒莊路線的經營者一些啟示。很多人都在說市場難做,差異化難尋,真正的癥結應該是經營者到底懂不懂市場,能不能準確挖掘自己品牌的內核,同時有膽識和魄力去面對改變。
酒業家記者在和許多小酒莊經營者交流的過程中,常聽到他們提資金不夠,打造品牌沒資本,這其實考驗經營者對預算的把控,其次是對經營者心態的考驗,將自己面前的蛋糕吃好,而不是提到改革就買設備,買葡萄園。專心做一款消費者需要的產品,而不是想當然的產品。
小產區不一定是弱產區,小酒莊不一定是低價值。對于四川產區的小酒莊來說,先“活下去”再“活得好”,或許是當下最現實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