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區域共同體連接成貫穿非洲大陸的自由貿易區內,本土產品零關稅流通,非洲產品出口歐美市場無關稅、無配額限制、無貿易壁壘。
“中國白酒企業在非洲建廠或者是收購其他酒廠,產品既可以在本土消費,也可以通過非洲企業或酒廠出口到歐洲甚至美洲。”近日,四川航旅國際旅業集團有限公司非洲部項目負責人張文聰在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白酒走出去的一條捷徑是去非洲的新興國家投資。他表示,在由區域共同體連接成貫穿非洲大陸的自由貿易區內,本土產品零關稅流通,非洲產品出口歐美市場無關稅、無配額限制、無貿易壁壘。
基建和金融先走出去
非洲大多數國家作為新興發展國家,正在大量吸引對外投資。近年來,非洲國家整體的民主建設穩中有升,為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伴隨國家間合作領域的增加,經貿往來更加密切和便利。非洲整體的工業水平和基礎設施落后,投資成本低,可選擇領域多。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我國國家領導人已多次出訪非洲。第一次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俄羅斯、坦桑尼亞、南非和剛果。2014年,李克強總理出訪埃塞俄比亞、尼日利亞、安哥拉和肯尼亞。2015年,習近平主席再次出訪非洲,訪問了津巴布韋和南非。
2014年李克強出訪,中國和非洲聯盟簽訂了長達未來48年的基建計劃,主要涉及高鐵、高速公路、航空、工業化基建等所有相關設施。同時,非洲多個國家在金融方面跟中國達成合作,主要是外匯儲備和貨幣互換,坦桑尼亞和南非跟中國的人民幣雙邊互換都納入了國家的外匯儲備。
中國白酒可以繞道非洲出口美國
“為了支持非洲的發展,美國與非洲存在一個名為AGOA (非洲增長和機遇法案)的貿易協定。歐盟對非洲國家有一個貿易上的協定EBA 。(除武器外一切都行,Everythingbut notarms)理解起來,就是所有在非洲投資的實業,產品出口到歐美是沒有關稅,沒有配額限制,不會像有的中國企業產品出口到歐美,涉及反傾銷和反壟斷。這些貿易協定對中國白酒生產企業先到非洲投資,產品再出口到歐美,甚至返回到中國都有很大的優惠力度。”張文聰說。
航旅集團跨地域對多家企業進行投資和控股。是一家以旅游服務為核心,集資產管理、金融投資、網絡科技開發、文化傳媒等多元化跨領域發展的集團公司。張文聰本人曾在中國投資非洲的企業工作多年。
“另外一個比較好的地域優勢是,非洲很多國家有地方共同體,如西非共同體、南非共同體、東非共同體,在這些共同體之內,產品流通是零關稅流通,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區域是非盟,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自由貿易區,在50多個國家之內,很多商品零關稅在本區域流通。”他說。
“非洲國家區域多,經濟體量小,總人口有11.5億元,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中國酒企如果在南非投資,能享受到很多優惠政策。比如該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增值稅為14%,投資實業的建筑成本可抵扣10%,新設備購買可抵扣20% ,設備進口可免除關稅等。”張文聰說。
中國白酒走出去 缺乏國際化標準
但在如此多的優惠條件面前,中國白酒在非洲投資尚屬空白。
3月18日,在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期間,白酒龍頭企業茅臺集團的黨委書記兼總經理李保芳告訴記者,在走出去的路徑選擇上,茅臺集團還在探索。他說,目前,白酒走出去主要是東南亞國家和歐美的華人圈子。國家正大力發展的“一帶一路”大有機會,但沿岸不少是伊斯蘭教國家,不喝白酒,只有東歐能接受白酒。
他說,在非洲,茅臺集團曾通過中鐵建設集團在坦桑尼亞修建鐵路等基建項目,為國家總統及夫人定制過茅臺酒,受到對方喜愛和珍藏。但茅臺酒在當地尚未形成市場,更談不上投資。
對此,張文聰認為,白酒要走出去,包括走進非洲,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白酒行業要制定統一的產品標準,在國際上,中國白酒沒有一個標準叫法。同時,白酒的質量標準是以原料還是年份作為依據?這些都值得商榷。
4月14日,在中國酒業協會舉行的2016年理事(擴大)會議上,副理事長宋書玉在報告中指出,白酒從定義上來講,是中國烈酒。但在英文解釋上,不像國外酒有自己的專屬名稱,其實白酒是世界蒸餾酒的祖宗,但人家后來具有典型自我,白酒沒有自我。
張文聰建議,針對海外市場白酒可能需要定制產品。因為白酒因為酒精度和氣味的原因,很多外國人接受程度并不好,這是中國白酒目前沒有走出去最主要的原因。
他還認為,在白酒的外觀設計上,國內主要是以一斤裝為主,酒瓶大多是圓形,這跟很多國外酒在酒瓶設計和容量標識方面有很大差距,不符合國外的審美標準。
最后,張文聰認為,除了白酒,很多國內酒企還可以發展多元化的產品,例如葡萄酒、雞尾酒、果酒等等,通過多元化的產品來做國際化嘗試。因為在非洲投資,除了上述稅收優惠外,建廠自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很低,在非洲一個藍領工人的月薪在50-100美金,僅為國內用工成本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