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葡萄酒市場分析了解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口紅酒逐漸成為市民餐桌的常客,不過現如今葡萄酒市場產品琳瑯滿目,市場亂象頻出,亟待政策規范,下面看2017年葡萄酒市場分析詳情。
2017年葡萄酒市場分析
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撰寫的2016-2021年中國葡萄酒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國內葡萄酒市場不斷擴大,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逐漸浮現。隨著3·15臨近,葡萄酒質量問題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據了解,目前葡萄酒市場仍然存在以次充好、質量抽檢不合格、假冒品牌等亂象,“原裝不原,紅酒不紅”等質量問題也層出不窮。
虛假品牌冒充正品
目前,大多數“進口”紅酒都在玩打擦邊球的游戲。“引進葡萄酒原漿,在國內保稅區灌裝,拿出來還可以說是原裝進口的。”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的保稅區大多有這樣的紅酒分裝廠,大桶的進口原酒在這里被分裝到小瓶中,為了節省成本,部分商家在國內分裝時也可以采用更加便宜的包裝材料,分裝后出了工廠大門,就算“出口”到了中國。有的葡萄酒號稱產自國外,其實為國內一些小酒廠加工。例如,一直受到熱捧的拉菲,正品流通量是具有限制的,有些不法商人為了利潤,收購拉菲的酒品,進行灌裝,冒充正品。
抽檢不合格現象頻頻出現
記者在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官網看到,去年7月14日,黃埔檢驗檢疫局檢出一批不合格進口有機葡萄酒。該批來自法國的進口葡萄酒在 進行查驗時,發現其申報為有機產品,但尚未取得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此外,質檢總局公布的去年1月不合格進口葡萄酒名單中,有51批次、10.64噸進口葡 萄酒在入境檢測時發現不合格,其中逾30批次葡萄酒因標簽不合格被退貨或銷毀。
除了抽檢不合格問題頻頻出現外,假冒品牌的現象也層出不窮。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法國拉菲”,價格就有幾十元至上千元不等。業內人士表示, 其實拉菲正品的流通量是有限制的,一些不法商人為了追求利益,收購拉菲的酒品進行灌裝,冒充正品。去年12月,廣州增城警方就打掉了一個專門仿造高檔品牌 酒類的制售假酒團伙,搗毀2個制假窩點,抓獲5名嫌疑人,繳獲大量假冒高檔品牌葡萄酒、洋酒、白酒。其中,一瓶仿冒葡萄酒的成本不足100元,經過層層中 轉,最后到消費者手里,價格竟可高達三四千元。
加強行業監管是關鍵
對于中國葡萄酒業中的各種亂象,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認為,近兩年進口葡萄酒增速較快,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弊端也隨之顯現。大多問題源于國外酒商對中國市場相關規定了解不足,造成包裝、標簽 和質量不合格,被拒國門外進口葡萄酒數量大增。另外,國內葡萄酒生產標準與國際葡萄酒生產標準尚未完全接軌,標準不一,也容易導致市場亂象。
2017年葡萄酒市場分析總結:時至今日進口葡萄酒進入了市場洗牌階段,2017年葡萄酒行業也將進入調整階段,行業經營壓力不斷提升,針對葡萄酒行業亂象,相關監管體系建設進程需要不斷加快,制定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法律規定。